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所作的《惜鹤十首》中的第三首《挽鹤》,以哀悼仙鹤之死为主题。诗中通过描绘仙鹤在人间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它突然遭遇不幸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首句“共处人烟外”,描绘了仙鹤与人类社会的疏离,隐含着仙鹤超凡脱俗的形象。接着,“谁期祸乃身”一句转折,点明仙鹤遭遇不测,暗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残酷性。接下来的“九皋空有恨,四野欲无春”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仙鹤死亡后留下的遗憾与哀伤,九皋(古代指深泽)的空恨和四野的春意消逝,都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自然界的哀悼。
“华表云应泪,瑶台月亦尘”两句,运用了华表(古代宫殿或桥梁上装饰的柱子)和瑶台(传说中的仙境)的意象,表达了仙鹤虽已逝去,但其精神和形象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如同泪水和尘埃一样永恒。最后,“当年林处士,泉下定相亲”两句,借用了林处士(古代隐士)的故事,表达了对仙鹤的怀念和对其灵魂归宿的美好祝愿,暗示了仙鹤与林处士在另一个世界相遇的可能性,充满了对生命延续和灵魂归宿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鹤命运的哀悼,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