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桥吊李元礼墓

碧血千年化水滨,回天力尽遂亡身。

知临虎穴撄常侍,忍仆龙门负党人。

覆辙可堪寻白马,祸胎竟至酿黄巾。

东林亦遘同文狱,汉碣摩挲重怆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严遂成所作的《颍桥吊李元礼墓》,通过悲壮的笔触,描绘了李元礼的英勇事迹与悲剧命运。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首联“碧血千年化水滨,回天力尽遂亡身”开篇即以“碧血”点明李元礼为正义而牺牲的英雄形象,其精神如同千年不散的碧血,流淌在历史的水滨。然而,“回天力尽遂亡身”则揭示出英雄虽有回天之力,却最终因无力回天而陨落的命运,表达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

颔联“知临虎穴撄常侍,忍仆龙门负党人”进一步刻画了李元礼的勇敢与忠诚。他明知前路凶险,仍勇往直前,面对权贵毫不畏惧;即使面临党派间的倾轧,也坚守道义,不为私利所动。这两句诗展现了李元礼的高尚人格和坚定信念。

颈联“覆辙可堪寻白马,祸胎竟至酿黄巾”则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白马之覆辙,暗指历史上的失败教训;黄巾之祸,则象征着社会动荡与民不聊生。这两句诗警示后人,不应重蹈覆辙,应从中汲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尾联“东林亦遘同文狱,汉碣摩挲重怆神”将话题转向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提及东林党人遭遇的冤狱事件,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这一联不仅深化了对李元礼个人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整个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尊重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元礼及其所处时代的描绘,展现了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呼唤,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昆阳城望光武军战处(其一)

阵压如山一面当,不劳突骑佐渔阳。

兵因数少翻腾趠,帝尚年轻易奋扬。

计定入关除莽乱,功成踰月哭兄丧。

艰危卒就中兴业,此是开基大战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昆阳城望光武军战处(其二)

尸填满野水流丹,雷鼓从天怒上干。

项羽不能誇钜鹿,王郎多事起邯郸。

尚尊谶纬诬周礼,旋睹威仪复汉官。

从此执金吾不羡,迁都终合建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博望城

侯封故里望依稀,太息西行应募非。

海上牛羊拘属国,月中环佩送明妃。

烽屯绝塞昆崙远,血膏离宫苜蓿肥。

使者何功膺上赏,归槎载得石支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卧龙冈访武侯草芦

水脉起嵩少,蜿蜒西地驰。

崖断载奔马,龙头覆压之。

武侯本流寓,相地惬所宜。

躬耕置理乱,长谢与世辞。

其时天下才,魏得什八九。

吴亦大有人,抗衡画江守。

帝胄无尺土,又无开济手。

跃马避险艰,拊髀叹衰朽。

轩轩三顾馀,一龙为我有。

出处关际会,汉厦扶将倾。

世尽昧大义,卓哉赵顺平。

后世短将略,据蜀宜敛兵。

惟顾付托重,敢忘白帝城。

伯仲见伊吕,杜陵实公评。

窃比于管乐,谦词惧过情。

草芦今安在,凭轼兴不浅。

庙势拱荆樊,泉神达汉沔。

入夜闻兵声,馨香胪祀典。

歌罢神弦曲,风云莽舒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