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笑日野花青嶂下,歌春幽鸟白云间。
宝陀大士全身露,懊恼游人空看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笑日野花青嶂下”,以“笑”字赋予野花以生动的生命力,仿佛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色的山峦下,野花正含笑绽放,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次句“歌春幽鸟白云间”,通过“歌春”二字,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幽静的鸟鸣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白云在空中飘荡,更添几分飘逸与超脱。
“宝陀大士全身露”,这里的“宝陀大士”指的是观世音菩萨,诗句通过“全身露”这一形象的描述,暗示了菩萨的慈悲与广大,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其光辉所覆盖,充满了救赎与希望。然而,“懊恼游人空看山”,则表达了对世俗追求者的一种感慨,即使眼前是如此壮丽的山水,但对于寻求心灵解脱的人来说,真正的价值或许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超越,而非外在的景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下视群山尽子孙,孤高直与月轮分。
善财不用别峰觅,只此休时见德云。
寒松门底如张盖,招引嘉宾眼倍青。
方丈老人迎送少,未应因汝下幽庭。
禅板蒲团消永日,明窗净几映疏筠。
一炉香尽六时过,转觉山家气味真。
匿影长嫌山未深,闭门莫放俗尘侵。
如今满眼事奔走,欲对何人话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