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日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以“老衲时耕稼”开篇,点明了僧人不仅修禅悟道,还亲自参与农耕劳作,体现了佛教中“农禅并重”的精神。接着,“为居近给园”,提到僧人居住的地方靠近佛陀修行的给孤独园,暗含着对佛祖教诲的亲近与传承。
“茅茨十亩地,烟火数家村”两句,通过简朴的茅屋和周围零散的村落,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环境不仅适合僧人修身养性,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之美。
“野饭炊晨熟,溪舂入夜喧”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清晨,炊烟升起,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夜晚,溪边的舂米声此起彼伏,展现了一种忙碌而有序的生活节奏。这两句通过对比晨昏,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活的常态。
最后,“寻常牧牛去,应不犯苗根”一句,以牧牛为喻,表达了僧人行事谨慎、尊重自然的态度。在牧牛的过程中,僧人不会随意践踏田间的作物,体现出对土地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