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契此所作的《偈》之一,以“吾有三宝堂”开篇,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纯净无染的精神世界。诗人通过“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等描述,构建了一种超越物质与形式限制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既非高不可攀,也非低俗不堪,而是既无遮挡也无障碍,展现出一种平和而深邃的内在世界。
接着,“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两句,表达了对追求真理或理想状态的人们的提醒,指出在这样的境界面前,即便是学者也无法完全领会,寻求者也难以找到确切的模式或路径。这强调了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和难以言传的特性。
“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则进一步阐述了达到这一境界的难度,需要非凡的智慧去理解和构建,而这样的智慧在人群中极为罕见,几乎可以说是千人之中难寻一人。这不仅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实现精神自由和超越的不易。
最后,“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以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开放、包容且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四门象征着通往不同方向的道路,四果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果位,即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代表着修行的不同阶段和成就。十方尽供养,则意味着这个境界不仅接纳了来自各方的智慧和贡献,也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供养,营造出一个和谐共生、普度众生的宇宙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精神追求、智慧、境界与和谐共生的主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