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次韵伯庸画松十韵”为题,由元代诗人袁桷所作。诗中描绘了画家笔下松树的神韵与意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松树的坚韧、高洁与超凡脱俗之美。
首句“妙思通灵素,玄阴接帝青”,开篇即点明了松树的灵性与高远之气,仿佛与天地间的玄奥之气相接,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下来,“抗颜躬蹇蹇,蒙顶发星星”两句,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表现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严冬中也依然挺拔,散发出星星般的光芒。
“飒爽龙羞豢,萧疏鹤鍊形”则进一步刻画了松树的清逸与脱俗,与龙、鹤相比,更显其独特的气质。接着,“壁虚生地籁,斗近界天经”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声响与松树的生长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仿佛松树与天地间的一切都和谐共存。
“蝶梦春涛涌,虫疑晓日冥”描绘了松树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日里蝴蝶翩翩起舞,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松树的生命力喝彩。而“云生停斝候,风入倚窗听”则通过云的动态与风的轻拂,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深情与敬畏之心。
“屈曲车连轸,腾挐簴列庭”两句,以车马的穿梭与簴的排列,象征着人们对松树的景仰与膜拜,同时也暗示了松树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最后,“恋乡思海岱,封爵鄙云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松树精神的推崇,认为封爵于云亭不过是世俗的荣华,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高尚与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