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山

一带回环底处山,势如飞楫下平川。

须知欲到菩提岸,好是常悬般若船。

缆向龙湖宏利济,撑从苦海度人天。

当年普照如乘此,无复须巾撒向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山势蜿蜒至水边,如同飞舟滑过平原。
要知道,要抵达智慧的彼岸,就像常挂着般若之舟。
用大船连接龙池,以救济众生,从苦难的海洋中渡人。
当年的普照若能如此乘船,就无需再用手巾擦拭前路了。

注释

回环:曲折环绕。
飞楫:疾驰的舟船。
菩提岸:佛教中的觉悟之地。
般若船:象征智慧的船只。
龙湖:神话或传说中的湖泊。
苦海:比喻苦难深重的世界。
普照:普遍的光明。
须巾:古代用来擦汗或拭物的布巾。

鉴赏

这首宋朝黄圭的《太湖山》描绘了太湖周边山水的壮丽景象,以及佛法中的智慧寓意。首句“一带回环底处山”,形象地展现了太湖山脉的蜿蜒起伏,如同船只在水面上回旋。接下来的“势如飞楫下平川”则进一步比喻山势陡峭,如同疾驰的小舟破浪前行。

诗人以“欲到菩提岸”暗指寻求觉悟的境地,而“常悬般若船”象征着智慧之舟,表明修行者应时刻保持般若智慧,以便渡过生活的困境。诗句“缆向龙湖宏利济,撑从苦海度人天”强调了智慧的力量,可以像大船般承载众生,帮助他们脱离苦难。

最后两句“当年普照如乘此,无复须巾撒向前”表达了对普照万物的佛光的赞美,认为若能如是运用智慧,便无需再为世俗困扰,体现出佛教教义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指引作用。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融入了深刻的禅意,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收录诗词(3)

黄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宿仪林寺

探幽适兴访仪林,休听春蛙说雨深。

翠竹黄花新般若,青山绿水旧知音。

禅盟苏晋情相契,酒恋渊明醉且斟。

此去雪峰应不远,肯容杖履谩相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题汪水云诗卷

十日不得出,坐窗窥古音。

五言臣武泪,百咏阿雄心。

对雪遂忘夜,看诗如听琴。

年时尘稿在,便拟石头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咏华林书院

桐轩潇洒远尘机,伯始英风世不衰。

千亩自封轻渭叟,五经同拜重宣尼。

衣无常主门多义,仓有馀粮俗共熙。

仁智眼前从所乐,利名身外更何思。

琴清善召云中鹤,床稳高蓍叶上龟。

茶煮玉泉僧至日,酒刍金蚁菊芳时。

往来虚席宾朋盛,朝暮过堂子弟奇。

万卷诗书归腹箧,地仙踪迹少人知。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句(其二)

襟带巴连蜀,封疆楚接吴。

形式: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