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和许右史寄怀曾水部之作(其二)》。诗中以“鸿书”开篇,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着,“摇落度江来”描绘了鸿雁穿越江面的情景,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
“为忆风流许掾才”一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怀念友人。这里的“许掾”指的是许右史,诗人通过赞美对方的才华横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与怀念。同时,“风流”二字也赋予了友人一种超凡脱俗、洒脱不羁的形象,使得怀念之情更加深厚。
“曾是支公门下客,秋光偏在雨花台”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提到的“支公”可能是指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暗示了友人曾经与高雅之士为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秋光偏在雨花台”则将怀念之情寄托于自然景色之中,雨花台的秋色成为了友人形象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还蕴含了对美好过往的追思以及对高雅文化的向往。李攀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情感与文化内涵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