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其一)

霜馀日初杲,遮留人拥道。

公来春向阑,公去秋垂老。

公当侍丹墀,正人国之宝。

行行那得留,仍视玉堂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翻译

霜后的阳光初显明亮,人们聚集在路上留恋
您到来时春天将近尾声,您离去时秋天已近垂暮
您应当在朝廷侍奉,是国家的珍贵人才
步步离去难以挽留,只能遥望玉堂的花草

注释

霜馀:指霜降后天气转凉。
杲:明亮。
遮留:留住,挽留。
人拥道:人们聚在道路上。
公:对尊者的敬称,这里指官员。
阑:将尽,完毕。
垂老:接近老年。
侍丹墀:在朝廷中侍奉,丹墀指皇宫中的台阶。
正人:正直的人。
国之宝:国家的宝贵人才。
行行:行走的样子,表示离去。
那得:怎能。
玉堂:古代宫殿的代称,也指翰林院。
草:代指玉堂中的花草,象征朝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字仲并)的作品,名为《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其一)》。下面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首句“霜馀日初杲,遮留人拥道”描绘了早晨初升的太阳被薄雾和细小霜冻所掩盖,人们聚集在道路两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有点神秘的氛围。

接下来的“公来春向阑,公去秋垂老”则透露出时间流转和生命消长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春天来临时的朝气蓬勃与秋天离去时的衰老,表达了对朋友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的感慨。

“公当侍丹墀,正人国之宝”一句突显出所送之人的尊贵身份和重要地位。在这里,“侍丹墀”指的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而“正人国之宝”则强调了这位官员在国家中的宝贵作用。

末尾的“行行那得留,仍视玉堂草”表达了对朋友离去时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诗人希望即使朋友离开,也能像庭院中常青的玉堂草一样,永远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和祝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226)

仲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其六)

畴昔公何如,尽读天下书。

公今复何似,未如张与于。

皋陶当日语,一一皆世模。

但令犴狱空,安用高吾闾。

形式: 古风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其三)

全璧公之归,有识为嗟咨。

外祠三拜命,历岁艾且耆。

乘流与遇坎,道在他何知。

汪汪波万顷,未许儿辈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

西风迎公来,东风送公去。

尚欲留朱轓,公行不可住。

无酒对公倾,有怀为公赋。

夫子文武资,亦复廊庙具。

刚方仰术业,坦夷见襟度。

青衫试州县,机锋微已露。

吾意有不可,万夫挽不顾。

翱翔诸公间,籍甚当时誉。

峨冠上乌台,直谏汲长孺。

风云千载合,冕旒一言寤。

凛凛议论馀,可使淮南惧。

天威瞻咫尺,政涂去跬步。

兴逸顿言归,解佩苕溪路。

湖山聊寄怀,诗书尚温故。

中外岂不殊,进退自馀裕。

宣城唇齿邦,望公来何暮。

我饥我颦呻,公饭公覆护。

举首望旌戟,指期咏襦裤。

平生触邪手,不难锄弊蠹。

双溪叠嶂间,按堵百无虑。

坐席岂容温,当馈意久注。

献纳念伏蒲,谋谟怀借箸。

行矣股肱良,归作腹心助。

要观今周公,声名三吐哺。

便当侣夔龙,何止冠鹓鹭。

自念接门墙,连岁忘羁寓。

鹢首明当飞,骥尾何由附。

几日复升堂,青天披宿雾。

过雁与来鱼,犹当奉尺素。

西去无多程,不诵阳关句。

形式: 古风

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昔年两岸柳,逢春正依依。

扁舟转河曲,风光随处宜。

弹指岁云何,秋风橘柚垂。

折腰得斗粟,未救臣朔饥。

儒宫一何有,惜哉壮观隳。

采采池中芹,乱葑迷涟漪。

萧条住槐市,庭空蔓草滋。

丹雘堕煨烬,草木含疮痍。

永怀千古人,杂佩思报之。

我乃但便腹,未免儿辈嗤。

斯辰况多艰,每怀废晨炊。

畴昔请长缨,唾手平龟兹。

西略收咸京,北伐空鲜卑。

坐令王室尊,国风无黍离。

力微不办此,千愁锁修眉。

承惠谢微官,一室投荒陂。

吴山险可攀,吴水清可窥。

胜概苦邀予,投绂今去迟。

王孙定伟器,尺璧无纤疵。

枯棋屡贾勇,佳篇仍致师。

一日不会面,悠悠勤我思。

大轴插牙签,细字攻毛锥。

朝廷罗群公,如君沧海遗。

勿学贫贱交,自比山林姿。

誓将友麋鹿,终焉寄锄犁。

况君秀眉宇,异世元紫芝。

新诗落我前,醉眼眩珠玑。

言多意无他,恋恋新相知。

男儿各行役,盍簪宁无时。

期君在岁寒,素心无自违。

君看千年柏,岂惮霜雪欺。

慎勿倚市门,美货当自怡。

怀璧忌暗投,按剑古所悲。

吴门三年淹,冲天在一飞。

征涂加餐饭,秋晚多寒晖。

求仙岂浪语,渺茫那可期。

行行快著鞭,献纳黄金扉。

勿作儿女别,泪下如绠縻。

我方戒多语,念念知昨非。

恨无锦绣段,酬君黄绢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