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天长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沉思考。
首联“节物兼暄暑,川原半雨晴”,以季节变换和天气变化为背景,展现出一幅夏日雨后初晴的景象。节物,指的是季节的变化;暄暑,指炎热的夏天;川原,是广阔的平原或河流两岸;雨晴,则是雨后的晴朗天气。这两句通过对比,既描绘了雨后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颔联“雉场时一雊,蛙亩忽齐鸣”,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雉场,即野鸡栖息的地方;雊,野鸡发出的叫声;蛙亩,指农田中的青蛙;齐鸣,形容青蛙们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雨后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活跃场景,展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颈联“斗粟违高枕,囊衣度古城”,转而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斗粟,指少量的粮食;高枕,比喻安逸的生活;囊衣,指行装简陋;度古城,意为穿越古老的城池。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安逸生活,踏上艰难旅程的无奈与辛酸。
尾联“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则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读书,指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底事,意为何事、为何;投老,指年老之时;春耕,指农忙时节的耕作。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在年老之时,是否还能回到那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春耕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追问,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