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道中三首(其三)

节物兼暄暑,川原半雨晴。

雉场时一雊,蛙亩忽齐鸣。

斗粟违高枕,囊衣度古城。

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天长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沉思考。

首联“节物兼暄暑,川原半雨晴”,以季节变换和天气变化为背景,展现出一幅夏日雨后初晴的景象。节物,指的是季节的变化;暄暑,指炎热的夏天;川原,是广阔的平原或河流两岸;雨晴,则是雨后的晴朗天气。这两句通过对比,既描绘了雨后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颔联“雉场时一雊,蛙亩忽齐鸣”,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雉场,即野鸡栖息的地方;雊,野鸡发出的叫声;蛙亩,指农田中的青蛙;齐鸣,形容青蛙们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雨后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活跃场景,展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颈联“斗粟违高枕,囊衣度古城”,转而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斗粟,指少量的粮食;高枕,比喻安逸的生活;囊衣,指行装简陋;度古城,意为穿越古老的城池。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安逸生活,踏上艰难旅程的无奈与辛酸。

尾联“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则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读书,指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底事,意为何事、为何;投老,指年老之时;春耕,指农忙时节的耕作。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在年老之时,是否还能回到那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春耕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追问,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水晶数珠诗

犹带他山润,来依宴坐深。

谁云秋露滴,能节海潮音。

积数尘难尽,微穿蚁可寻。

但随君语默,用舍我何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食虾

久忆南烹好,今朝放箸空。

短箱倾碎碧,纤指剥轻红。

腰折宜赊死,须长不疗穷。

吴儿方献纳,应与䱥鱼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山奥寺

已怯惊潮渡,还忧复岭登。

逢人多问数,投宿只寻僧。

野饭农夫怪,山行稚子能。

朝来那得尔,前路好飞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悼往二首(其一)

宿草纵横绿,春归有底忙。

百年知有尽,万感要难忘。

欲语如他日,犹疑在我旁。

人生今至此,不拟惜流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