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目清且癯,施为有标格。

行步快如风,谈笑气不乏。

穷之无他术,一味好佛法。

每亲善知识,言下究生杀。

家有二侄女,贞姿迥超拔。

自幼不茹荤,晨昏常燕默。

从容定中起,痛念十使结。

显尘劫大愿,运针发五色。

幻普贤妙身,应现四菩萨。

等十方虚空,皎若揭日月。

大哉白象王,群狐悉弥灭。

当知妙殊胜,岂在别处设。

若从自己求,犹如病作热。

如是名正观,不尔是邪说。

形式:

翻译

苏州的老吉彬,寿命可达百年。
他的骨骼清瘦,举止有独特的风格。
行动迅速如风,谈笑间气息充沛。
他穷尽一生并无其他追求,只一心向佛。
常与善友交流,深入探讨生死问题。
家中有两个侄女,品性出众,超凡脱俗。
她们从小不吃荤腥,早晚静默修行。
她们在禅定中起身,深感十使因果的痛苦。
她们的大愿是在显尘劫中显现五彩佛光。
幻化出普贤菩萨的美妙形象,展现四大菩萨的法相。
如同照亮四方的明月,无所不在。
伟大的白象王,驱散了所有的狐狸。
这妙不可言的境界,不在别处寻找。
若从自身寻求,就像病态发热般盲目。
这就是正确的见解,否则就是错误的说法。

注释

吴门:指苏州。
吉彬:人名。
寿年:寿命。
骨目:骨骼眼神。
清且癯:清瘦。
施为:行为举止。
行步:行动。
快如风:迅速。
气不乏:气息充沛。
穷之:穷尽一生。
一味:一心一意。
佛法:佛教。
善知识:善友。
言下:交谈中。
究生杀:探讨生死。
侄女:侄女。
贞姿:品性。
超拔:出众。
茹荤:吃荤腥。
燕默:静默。
从容:镇定。
定中起:禅定后起身。
十使结:佛教中的因果报应。
显尘劫:佛教中的一个时期。
运针发五色:显现五彩佛光。
幻普贤:幻化普贤菩萨。
四菩萨:四大菩萨。
等十方:遍布四方。
皎若:明亮如。
揭日月:照亮天地。
白象王:象征智慧和力量。
妙殊胜:奇妙非凡。
别处设:在别处寻找。
自己求:自身寻找。
病作热:病态发热。
正观:正确的见解。
邪说:错误的说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昙华所作,题为《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诗中描绘了主人公吉彬老先生,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举止清癯,行事有原则。他的生活简朴,专注于佛法,善于与善知识交流,对生死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

诗中特别提到吉彬老的两位侄女,她们贞洁出众,自小不食荤腥,日常沉静修行。她们通过刺绣普贤菩萨的形象,表达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修行的执着。她们的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够显现普贤菩萨的种种化身,并以十方虚空为背景,如同日月般明亮。

诗人赞叹她们的修行成就,认为她们的妙胜之处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他强调真正的修行应从自我内心出发,否则就会像生病发热般偏离正道。这是一首赞美修行者清净心性的诗,体现了禅宗对于内在修行的重视。

收录诗词(132)

释昙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严教授画临济请赞

喝下忽雷惊,声前休领略。

当锋啮镞时,蹉过第一著。

不在壁立处,岂向平地泊。

野水白连天,秋空飞一鹗。

形式: 押[药]韵

和李参政颂示鉴禅者

清源居士顶门著,从本已来自寥廓。

更透吾家向上关,活鱍鱍地难收捉。

风尘草动鉴来端,临机八面初无作。

才起分毫取与心,即被邪师笼罩却。

形式: 古风

表微首座请赞

左捺膝,右握拳。槌瞎正法眼,打破葛藤禅。

奋迅西河爪距,踢出杨岐金圈。

祇凭个一著,今古有人传。

形式: 押[先]韵

送杰侍者还乡

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

吾有末后著,待归要汝遵。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