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己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财一程耳辄用其韵先寄二兄十三弟并呈提举七兄

王觐十五载,归来稀旧交。

我鬓昔已华,今兹固宜凋。

去国甫重五,还家倏登高。

永和有兄弟,咫尺如烟霄。

缅怀江东使,地远心更劳。

遥知上翠微,江山胜金焦。

岂无茱萸酒,望望心郁陶。

相从会有日,永矣非一朝。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外漂泊了十五年,回来后旧友稀少。
昔日的黑发如今已斑白,如今回归自然应凋零。
离开国家才五年,回家时突然感到年岁已高。
在永和有亲兄弟,即使近在咫尺也仿佛在遥远的天边。
怀念起江东的使者,因距离遥远内心更加劳顿。
遥想他们已在那青山之上,那里的江山美景胜过金焦山。
难道没有茱萸美酒?只能远远眺望,心中充满忧郁。
相聚的日子终会到来,但那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注释

王觐:出使或任职。
十五载:十五年。
稀旧交:很少的老朋友。
我鬓:我的鬓发。
昔已华:昔日已斑白。
固宜凋:本该如此凋落。
甫重五:刚满五年。
倏登高:突然感到年长。
永和:兄弟的名字或地名。
咫尺:近在眼前。
烟霄:形容遥远。
缅怀:怀念。
江东使:江东的使者。
地远心更劳:因距离遥远而心情更苦。
翠微:青翠的山峰。
江山:山水景色。
金焦:金山焦山。
茱萸酒:中国传统节日中喝的酒。
望望:遥望。
郁陶:忧郁。
相从:相聚。
永矣:长久。
非一朝:不是一日之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久别归乡后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诗中以“王觐十五载,归来稀旧交”起笔,描绘了自己离家多年,归来后发现旧友稀少的境况,流露出时光荏苒的感伤。接着,“我鬓昔已华,今兹固宜凋”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自嘲,暗示了岁月无情。

“去国甫重五,还家倏登高”描述了诗人刚过五十岁就返回家乡的情景,以及登高远眺的场景,寓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永和有兄弟,咫尺如烟霄”运用比喻,形容虽然兄弟近在咫尺,但因距离遥远,感觉如同在云端一般难以接近。

诗人怀念起江东的使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缅怀江东使,地远心更劳”。他想象着他们在翠微山上的生活,感叹江山之美胜过金焦之地,然而自己却无法亲身前往。“岂无茱萸酒,望望心郁陶”借茱萸酒表达对团聚的渴望,心中充满惆怅。

最后两句“相从会有日,永矣非一朝”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虽然这种期盼漫长,但诗人坚信终有一日会实现。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堵䏂智庄僧德永写余真求赞

昔方三五少年,便作阿婆心切。

今以八十老翁,却学小儿口说。

如何不言不语,莫问是同是别。

只愿年丰饱吃饭,肚皮解了三条篾。

形式: 押[屑]韵

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

君不见当年卫武髦且期,尚欲进德形箴规。

又不见潞公堂成过九十,精神折冲誇德威。

公今年才六十耳,朱颜绿鬓俨未衰。

便从午桥乐暇佚,宁独不畏二老讥。

恭惟中兴圣明主,焦心劳思抚四夷。

山东河北因戎索,远民日夜思王师。

楼号筹边宜属意,堂名佚老谁敢知。

请赓方叔壮猷雅,第入宣王复古诗。

形式: 古风

寄题永新张氏无尽藏堂

山间明月江上风,取之无禁用不穷。

仇仙一发醯鸡蒙,往往择胜贪天功。

斯堂飞梁挟双虹,坐客常满尊不空。

翰林主人极形容,无奈圆缺雌与雄。

岂如清都广寒宫,默存身已游其中。

长春不夜四序同,禦寇法善聊相从。

形式: 古风

寄题龙泉孙大同司户三桂堂

山居速化植千荻,孙家种木惟种德。

一朝仙籍浮桂香,昔笑其迂今改色。

邻翁笞儿乞条枚,条枚不惜莫浪栽。

君不见天街十二绿槐满,独有城东之槐应三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