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

君不见当年卫武髦且期,尚欲进德形箴规。

又不见潞公堂成过九十,精神折冲誇德威。

公今年才六十耳,朱颜绿鬓俨未衰。

便从午桥乐暇佚,宁独不畏二老讥。

恭惟中兴圣明主,焦心劳思抚四夷。

山东河北因戎索,远民日夜思王师。

楼号筹边宜属意,堂名佚老谁敢知。

请赓方叔壮猷雅,第入宣王复古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您难道没看见当年卫武公虽年迈,仍期望进德修业,制定法则。
再看潞公,殿堂落成已九十多岁,精神依旧,以德服人。
他今年才六十,红颜黑发,风采依旧未减。
他趁着午桥的闲暇时光享乐,怎会怕老年人的批评呢?
尊崇的中兴之主啊,您忧虑天下,操劳四方。
山东河北因战乱而渴望安宁,百姓日夜期盼朝廷军队的到来。
规划边疆的大楼应引起您的关注,‘佚老堂’的名字又有谁知道呢?
请效仿方叔的雄才大略和高雅风范,写出宣扬古代美德的诗歌。

注释

卫武髦:卫武公,春秋时期诸侯,以年老而有德闻名。
进德形箴规:进德修业,制定法则。
潞公:指潞安王,唐代官员。
折冲誇德威:以德服人,显示威望。
朱颜绿鬓:形容容颜红润,黑发茂盛。
午桥:地名,北宋时期的名胜。
二老讥:指年长者可能的批评。
中兴圣明主:指中兴时期的贤明君主。
四夷:古代对四方异族的统称。
筹边:筹划边防事务。
方叔:周宣王时的贤臣。
复古诗:恢复古代美德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所作的《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诗中,诗人以卫武公和潞公两位历史人物为例,赞扬王公虽年仅六十,但风采依旧,精力充沛,既能享受午桥之乐,又不畏他人非议。他身处国家中兴之际,深感皇帝的圣明与忧虑,关注边疆事务,表达了对王公能够像古代名臣方叔和宣王那样,积极筹划边防,推行复古政策的期待。整首诗赞美了王公的德行与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寄题永新张氏无尽藏堂

山间明月江上风,取之无禁用不穷。

仇仙一发醯鸡蒙,往往择胜贪天功。

斯堂飞梁挟双虹,坐客常满尊不空。

翰林主人极形容,无奈圆缺雌与雄。

岂如清都广寒宫,默存身已游其中。

长春不夜四序同,禦寇法善聊相从。

形式: 古风

寄题龙泉孙大同司户三桂堂

山居速化植千荻,孙家种木惟种德。

一朝仙籍浮桂香,昔笑其迂今改色。

邻翁笞儿乞条枚,条枚不惜莫浪栽。

君不见天街十二绿槐满,独有城东之槐应三台。

形式: 古风

寄题高仲一殿撰识山堂长韵

买山老山间,乃识山之容。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形式: 古风

寄题新居罗长卿观澜阁兰堂二首(其二)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

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古今名兰固多矣,而此二者常不泯。

乃知草木本无取,必假人物始可珍。

夫君名高斗以南,筑台宛在江之漘。

楚人盈要竞服艾,羌独滋兰真绝伦。

风摇绿叶剑戟舞,雨折香苞檀麝新。

不宁充帏悦鼻观,正自纫佩持吾身。

堂奥藏书三万轴,尽校鱼鲁分根银。

堂中延客三千履,可结侨札参雷陈。

定知斯堂阅千载,与昔台亭知共振。

仆也生憎鲍鱼肆,扣门屡作君家宾。

小槽珠滴不待满,有时旋漉头上巾。

醉留恶语涴君壁,有客如此君勿嗔。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