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沈埏所作,名为《过钓台》。诗中描绘了对古代钓鱼台的追思与感慨。
首句“谢公收骨处”,以“谢公”暗指东晋名士谢安,其后人常将此地视为其归隐之所,此处借指古代钓鱼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接着,“不但子陵台”一句,提到严子陵的钓鱼台,进一步强调了对古代高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文化的推崇。
“余泪凝江石,留歌继楚哀。”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以“余泪”和“江石”的凝固,以及“留歌”的哀悼,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楚国衰败的哀叹。
“古亭斜月起,虚棹落潮来。”描绘了一幅夜晚月色下的古亭景象,斜月升起,虚棹(空舟)随着潮水而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最后,“静想垂纶客,明时亦易哉。”诗人通过想象古代垂钓者的生活,表达了对当下时代的一种感慨。在诗人看来,即使是明君治世之时,隐居生活也并非易得,既表达了对古代高士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钓鱼台的追忆,以及对历史人物和隐逸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