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赠林嘉猷(其一)

伊周不治经,董贾不言文。

宏谟塞宇宙,高论追典坟。

如何末代士,操觚动成群。

但要言辞好,不顾心志分。

至道岂难行,彝伦人共闻。

勉哉不远复,恭默事天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的《杂诗四首赠林嘉猷》中的第一首。诗中探讨了古代圣贤如伊尹、周公、董仲舒、贾谊等人的治国理念与文学贡献,以及后世士人对这些经典的传承与理解。

首句“伊周不治经,董贾不言文”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在治国与文学上的卓越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引出了对后世士人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内心真意的批判。

接着,“宏谟塞宇宙,高论追典坟”赞美了古代圣贤的宏伟谋略和高深理论,仿佛能填满整个宇宙,与经典文献相媲美。这既是对先贤智慧的高度赞扬,也暗含了对后世士人只追求表面辞藻而忽视实质内容的批评。

“如何末代士,操觚动成群”指出在末代(即后世)的士人中,虽然经常有人拿起笔杆子(操觚),却往往形成一群,追求形式上的繁荣,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与真理。

“但要言辞好,不顾心志分”进一步强调了后世士人在创作时过于注重语言的华丽,而忽略了作品背后的真实意图和道德价值,这是对当时文风的一种批评。

“至道岂难行,彝伦人共闻”则提出了一个反问,认为真正的道理并不难以实践,道德规范也是众人皆知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现象的忧虑。

最后,“勉哉不远复,恭默事天君”鼓励人们回归正道,以恭敬沉默的态度去遵循天理,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复兴的期望和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与后世士人治国、文学、道德等方面的对比,表达了对后世士人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批评,以及对道德复兴的渴望。

收录诗词(408)

方孝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字:希直
  • 号:逊志
  • 籍贯:宁海
  • 生卒年:1357—1402年7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杂诗四首赠林嘉猷(其二)

循循勇不逮,额额善或亏。

古人患才难,可以当世推。

自吾行四方,所见多有之。

岂乏俊爽流,未足慰我思。

圣道充天地,其微入毫丝。

非精莫能察,非敏莫能为。

致用贵不颇,笃守在不移。

由来贤哲事,皆本纯粹资。

顾予亦陋劣,前徽亦能追。

仰止二三友,有过频相规。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杂诗四首赠林嘉猷(其三)

操行一不慎,坐取终身忧。

发言一不思,或为万世羞。

过小莫吝改,进德勿厌脩。

谁能百无为,自致孔与周。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杂诗四首赠林嘉猷(其四)

载籍弥九有,群言剧毫毛。

弃置患术疏,穷探畏心劳。

何由领其要,可使道艺高。

圣学乱百家,黍稷杂莠蒿。

良农善别识,培溉复芸薅。

取大成吾身,致用同伊皋。

彼哉沟浍鱼,岂足连九鳌。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次韵赠国亮经历

君侯昔筮仕,匹马之幽并。

先子守东藩,始结邻壤盟。

宁知十载后,握手山中行。

鬓发白欲尽,韬光复潜声。

话旧若梦觉,痛饮张华灯。

尚欣古义敦,爱余均父兄。

雨洗秋色净,群山拥前楹。

山鸟喜客来,飞鸣似相迎。?思天下士,公是世外英。

流俗何所知,纷纷好议评。

莫邪虽在土,龙气上回萦。

自非水鉴识,谁知江海情。

谈诗较李杜,起舞笑绝缨。

大音久阒寥,厌听寒虫鸣。

麟凤居空谷,何由在郊坰。

处世愧郭泰,通家惭李膺。

岩栖倘有约,相与弃荣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