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姚六康明府

昆山斲结不斲离,碫锋淬锷有所为。

芳春兰蕊老秋发,浓香蕴蓄终无时。

大贤况复秉宿志,解断悬缚肌疮痍。

惠阳姚君蕴藉深,豪杰气谊贤圣心。

才华赫誉渐过耳,老却竹箭淹南金。

宽和髯颊如春温,昔因不类人间人。

国之桢干法门柱,东阿白凤西山麟。

属吾师翁早投契,白衣弟子缁幅巾。

四百名峰遗刹地,护之若护睛中尘。

赤髭白足频来往,山阴道上欲分身。

秋深结束趋朝右,组带曳腰符系肘。

仁心义术希所济,肯厌蹄轮竞趋走。

畴昔逢君燕蓟遥,银缸雪碗凌晨宵。

道心尘事两融彻,磈礧廓落沙尘销。

眼空三辅豪华燄,气夺五陵裘马骄。

古来贤达各有重,富张杨李皆高僚。

庆君揽揆服官年,沆瀣辉流丽日边。

祝君固比金刚体,东南流峙尽浮烟。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寿姚六康明府》由明代诗人释今无创作,以赞美姚六康明府的品德与才能为主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姚明府的崇高敬意。

首句“昆山斲结不斲离”以“昆山”喻指姚明府的高尚品格,如同昆山之石,虽经雕琢但本质不变,强调其道德品质的坚不可摧。接着“碫锋淬锷有所为”则描绘出姚明府在处理政务时的果敢与智慧,如同磨砺过的刀锋,锐利而有效。

“芳春兰蕊老秋发,浓香蕴蓄终无时”将姚明府的才华比作四季常青的兰花,无论是在春风中还是秋霜下,其香气都永不消散,象征着他的才能与美德历久弥新。接下来“大贤况复秉宿志,解断悬缚肌疮痍”赞扬姚明府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更具备解救众生、消除痛苦的大德。

“惠阳姚君蕴藉深,豪杰气谊贤圣心”进一步描绘姚明府的内敛与深沉,以及他与豪杰间的深厚友谊,彰显其人格魅力。随后“才华赫誉渐过耳,老却竹箭淹南金”表达了对姚明府才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惋惜之情。

“宽和髯颊如春温,昔因不类人间人”通过肖像描写,展现姚明府的温和与慈祥,如同春天的温暖,不同于世俗之人。接下来“国之桢干法门柱,东阿白凤西山麟”将姚明府比作国家的栋梁、法度的支柱,以及传说中的珍禽异兽,凸显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属吾师翁早投契,白衣弟子缁幅巾”描述了姚明府与诗人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最后“四百名峰遗刹地,护之若护睛中尘”表达了对姚明府所在之地的崇敬,将其比作守护者眼中的微尘,珍贵而不可忽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姚六康明府的高尚品德、卓越才能以及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303)

释今无(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榴花歌赠王九如

君不见竹林之下高韵长,高阳徒侣当年亦复气锵锵。

更有庐山谷,醉石之上陶元亮。

偃蹇肮脏并閒雅,胸中笔底汪汪乎不可一世而跌宕。

岭南鼻饮有古风榴花香,况乃产乎王生之故乡。

醁酃虽美不足尝,不足尝乡中之物浇中肠。

锦心绣口成文章,眼底青云看可上。

手中綵笔人莫当,吾将欲与王生招隐泉,三生石上恣商量。

使汝一杯兮,乃知乎向者八人之膏肓。

形式: 古风

寿陈蕉源

我闻金色妙智身,坚密过于金刚宝。

倒易三世如飞腾,寰中日月那能数。

桧柏苍松薄劣根,南山东海成轻尘。

有大长者陈居士,妙得此智凌青春。

修长须髯梅花白,舌底风流妙入神。

大智文殊七佛师,福成利行号童子。

我今已老君方少,坐饮山茶勿序齿。

更睡华山八百年,制成竹马呼君起。

形式: 古风

题王伯子四雅亭

偶亭主人清且贤,弹琴问政何翩翩。

黎童蛮女歌来暮,渡海孤僧逢偏早。

文章词赋日相投,一别三年长秋草。

去秋又搆四雅亭,衣冠满座百壶倾。

习家池馆日相求,竹林之下风飕飕。

棋声诗思皆劲敌,即此可以凌王侯。

中少一幅乞人笔,续貂岂堪容此物。

濡毫树底为君挥,胜事留传在翠微。

形式: 古风

别张子修

张子肮脏绝不羁,襟期独与山人知。

弯弓跨马聊尔尔,种竹栽麻乃其宜。

吁嗟张子奇不奇,世人皮相何足悲。

大宋有僧交子修,崎岖同到琼之涯。

我今事迹复类此,别去情深长相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