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国史侍读尚书的对话,尚书展示了周杨子的书信,邀请他到藏于山中的岩壑胜地一游。诗人程俱在读完书信后,被这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古诗。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岩壑之美,以及隐士与国史侍读之间关于国家、理想与自然的深刻对话。诗人通过描述山川、岩石、树木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思考。
“素王之宫行秘府,断取瀛州纳环堵”两句,以“素王”比喻隐士,暗示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远的思想境界;“诸儒何必四库书,正自胸中有千古”则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重视,认为真正的智慧源自内心而非书本。
接下来,“野人上车才不落,索米无庸面如鼓”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强调其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归来仰屋坐太息,咄咄书空欲谁语”则表现了隐士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石林居士今龙坂,忧国形臞心独苦”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忧国情怀,即使身处山林,心中仍挂念国家的命运。“向来岂止见夷吾,叩阁何由避寒暑”则将隐士比作古代贤臣管仲,表达了对隐士才能的肯定。
“伯仁三日应可尔,顿解新亭对悽楚”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隐士能够理解并解决国家困境的期待。“坐中人传双尺素,思洛桥南霅溪渚”则描绘了隐士与国史侍读之间的交流,通过书信传递情感与思想。
“山回壤接二百里,许藏幽奇天所与”赞美了岩壑的广阔与神秘,暗示了自然界的伟大与神奇。“人间那得此岩壑,坐想周郎喜而舞”表达了对岩壑美景的向往与喜悦。
“苍崖壁立欲千仞,蔽日青林自风雨”通过描绘岩石与树林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壮丽与生机。“信知灵境不待匠,古涧穿岩巧吞吐”赞扬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无需人工雕琢。
“慇勤留此万里流,更觉山川生媚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认为它们赋予了山川以独特的魅力。“了观澄湛本非住,却觅喧豗无处所”则通过对比静与动,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状态的追求。
“手诛阴木结茅屋,掀抉高深期尽取”描绘了隐士在自然中建造居所,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四山擢翠若无地,三石撑空袅相柱”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峦与岩石的壮观景象。
“书词岂夸惊我甚,下视呼猿触天姥”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赞叹,同时也暗示了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卞峰胜绝固自足,莫为东山思解组”则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龙骧云起要侯王,鹤唳风声走夷虏”描绘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隐含了对国家强盛与和平的渴望。“会令藿食保安眠,北固山南事幽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文关怀以及理想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