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北游者寄峨眉家先生先生曾宰建之浦城故末章及之二首(其二)

江淹所治县,粤王曾种树。

山人雨后来,空台唯宿莽。

故人出端平,子孙今不武。

寥寥南峰寺,枯禅尚灵雨。

犹记桐乡祠,影前及僧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人物和地方的追忆与感慨,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首先,“江淹所治县,粤王曾种树。”这两句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江淹和粤王,分别与两个地点相关联。江淹曾治理过某地,而粤王则在此地种下了树木。这样的叙述方式,既展现了历史的痕迹,也暗示了地方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接着,“山人雨后来,空台唯宿莽。”这里描述了一位隐士在雨后来到一座空旷的台地上,只见一片荒凉,只有宿莽(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中。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遗忘与自然的永恒。

“故人出端平,子孙今不武。”这两句转向对人的命运与家族兴衰的思考。提到的“故人”可能是指已故的官员或英雄,而“端平”可能是某个时期或事件的名称。后半句“子孙今不武”则表达了对家族后代不再显赫的感慨,体现了世事无常、英雄末路的主题。

“寥寥南峰寺,枯禅尚灵雨。”诗人转而描写了一座位于南峰的寺庙,虽然禅师已逝,但仍然有雨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精神的传承。

最后,“犹记桐乡祠,影前及僧语。”诗人回忆起桐乡的祠堂,那里曾经有过僧侣的对话,或许是在谈论历史、哲学或是人生的意义。这句表达了对过去智慧与交流的怀念,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自然、人性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294)

谢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字:皋羽
  • 号:宋累
  • 生卒年:1249—1295

相关古诗词

寄东白许元发

昔我来南方,采药与君遇。

仙核堕寒芜,水花明远渚。

云空参语外,露下离立处。

别来荒烟中,五阅寒与暑。

寒暑岂异初,肌发不如故。

闻处人道变,未得世病愈。

驱车望东白,此情那可溯。

倘及乘青蜺,为君拂尘羽。

形式: 古风

秋暑饮僧舍分韵得界字

夜露摇井梧,明河涵左界。

酣眠知何益,筋力久已懈。

馀氛薄中餐,幅巾无所挂。

欲去岂不能,有兴辄中败。

浮醅济瓜茗,阴鼎漉姜芥。

忽醉此山中,解衣如脱械。

凉飔扫地生,尘暑焚香迈。

空巢见落毛,石发卷如虿。

形式: 古风 押[卦]韵

拟古寄何大卿六首(其一)

空山产桐梓,拟作膝上琴。

琴成不他饰,种漆江之浔。

独无徽将轸,何以发商音。

但得独茧蚕,饲之扶桑阴。

烹鱼腹有胶,不患海水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拟古寄何大卿六首(其二)

雄雌双碧鸡,所食琪树蘤。

来栖药洞中,当春怕乳子。

其雌秋别时,守此唯雄耳。

可怜衔子归,万里渡海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