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新安佥厅拄笏亭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嶪。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山如同高洁的人,只能仰望不能轻视。
山中的老农挥锄耕作,山前车辙深深印迹。
整天面对瘦弱的面容,仿佛眼睛看不见睫毛。
高人与高山,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
奇妙的思绪升入高空,笔尖下流淌的是明暗交替。
更何况在繁忙的公事中,看到这样的清寒景象。
悠然间领悟了意境,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感到喜悦。
手中木板有何用?忙忙碌碌汗水湿透衣背。
随他们去吧,我只管捧着脸颊享受这份宁静。

注释

高山:比喻高洁的人。
亵:轻视。
老锄犁:老农耕作。
车辙:车轮痕迹。
孱颜:瘦弱的脸色。
睫:睫毛。
千里风期接:心意相通。
青冥:高空。
毫端:笔尖。
明灭:明暗变化。
簿领:公文事务。
寒岌嶪:清寒景象。
刍豢:粗茶淡饭。
悦:喜悦。
手板:木板。
趋走:忙碌。
倒持:放下。
支吾:捧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高山与高洁之人的比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尊崇和向往。诗中“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高山象征着高尚的人格,不可轻易接近或亵渎。

接着,“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两句,通过描写山中的农事和车辆的行迹,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相处。诗人通过“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表达了自己对远方高洁之人的凝视和向往,就像目光投射而不觉察到眼前的睫毛一样。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进一步强调了高洁之人与高山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心灵的通达而相连。诗中的“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则是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嶪。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诗人借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和满足,体验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好。

最后几句“手板亦何为,趋走背汗浃。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则是诗人在实践中寻找着内心的平衡与安宁,即使是在辛勤的劳作中,也能找到一种超然的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高山和高洁之人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收录诗词(94)

吴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字:恭父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jǐng)(1125~1183

相关古诗词

赠吴令君

绿槐庭院锁薰风,双双乳燕穿帘栊。

石榴花蹙宫罗样,荔子枝翻蜀锦红。

海山秀色藏日色,衮作英豪仪上国。

鹏翼澜翻徙北溟,龙媒夭矫东西极。

高踪逸韵不容攀,家声世德以蝉联。

吏能精锐龚黄上,人物风流晋宋间。

海宁岩邑千山底,牛刀割鸡聊尔耳。

卷入河阳满县花,风行郑国垂街李。

往岁如今杅桐空,今年衣褐足虞冬。

往岁如今新陈腐,今年麰麦盈千钟。

田家宴喜歌时丰,咸知阴相有神功。

炰羔击豕趋城东,金璧楼台烟霭中。

瞻彼南山遥举酒,插花起舞为君寿。

神人欢乐何其多,令君福禄如山河。

形式: 古风

西江月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桃蹊李径已成阴。

深院莺啼人静。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

不须计较谩劳神。且恁随缘任运。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

竹里全无暑气,溪边长有清风。荷花落日照酣红。

雨过遥山翠重。老作宫祠散汉,本来田舍村翁。

腰缠三万禄千钟。也是一场春梦。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念奴娇(其二)寿吴宰

延州积庆,到如今千载,芳传遗绪。

世袭簪缨来旧治,依约棠阴如故。

百里休声,三年遗爱,若迹高今古。

邑人尽道,郎君福过渠父。

州县岂久徒劳,汉家密令,须作三公去。

今入花城称寿处,他日荣归禁路。

黄贴天有,上尊名酒,押赐传天语。

朱颜绿鬓,腰黄绸蹙金缕。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