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辽海舟中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鹢首喧难定,牙旗涷不飞”以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舟行于辽海之上,风浪翻涌,鹢首(船头)虽欲稳定却难以平静,而牙旗(船上的旗帜)在寒冷的空气中凝固不动,形象地表现了海上航行的艰难与壮阔。
接着,“吟残深夜烛,着尽耐寒衣”两句,将时间推进至夜晚,诗人独自在舟中,烛光摇曳,吟诵诗文,以抵御夜的寒冷与孤独。这里的“吟残”不仅指烛火即将燃尽,也暗喻了诗人思绪的绵长与深沉,以及对未知旅途的思考与探索。
“浪飐惊风密,星随晓月稀”则进一步描绘了海上夜景的动态变化。狂风巨浪中,星辰似乎也在躲避,显得稀疏不明,而晨曦初现,月亮逐渐隐去,星辰更加闪烁,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暗示着旅途的不易与希望的微弱。
最后,“辽阳不可望,但逐塞鸿归”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与渴望。辽阳,作为北方边疆之地,象征着遥远的故乡,而“但逐塞鸿归”,则是诗人无奈而又坚定的选择,只能追随大雁(古人常以鸿雁比喻游子或思乡之情)的方向,回到那片记忆中的土地。这一句既蕴含了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诗人面对艰难旅程时的坚韧与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辽海舟行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以及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