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旨祈祷数至天竺圭僧录求白云堂诗为赋唐律一首

白云峰下白云堂,堂上高人一办香。

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

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

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白云峰下的白云堂,堂中高人燃一柱香。
僧人在殿周持诵经文,山峦环抱,林木成墙。
世间众生难免幼时困苦,菩萨怎可能忘却尘世。
无论是祈雨还是求晴,人们来去匆匆,我这身躯却像白云般忙碌。

注释

白云峰下:指在白云峰脚下的。
白云堂:一座建在云雾缭绕处的堂舍。
高人:德高望重的人。
一办香:一支点燃的香。
绕殿:围绕着殿堂。
持经:手持佛经诵读。
山四合:四周都是山。
缭墙:环绕的墙壁。
木千章:成千上万的树木。
众生:世间众人。
婴时苦:幼年时的苦难。
大士:菩萨。
与世忘:忘却尘世。
祈雨祈晴:祈求晴天或雨天。
来复去:来来往往。
此身:自己的身体。
似白云忙:如同白云般忙碌不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白云堂内外进行佛事的景象,展示了佛教礼仪和宗教修行的庄严与宁静。"白云峰下白云堂"直接设定了诗歌的情境,引人入胜。"堂上高人一办香"则通过高僧燃香的动作,渲染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

紧接着的"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即诵经。这里的"绕殿"和"缭墙"形象丰富,传达出一种周而复始、不懈怠力的宗教修为。

诗人接着写到"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这两句表达了佛教对于众生苦难的同情,以及大德高僧超脱尘俗、遗忘世间纷争的境界。这不仅体现了佛法对于解脱苦海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理念的认同与赞美。

最后两句"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则转向自然界的变化与佛事活动之间的和谐共存。诗人自比为白云,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佛法修持中的勤奋与忙碌,同时也隐含着对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由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宗教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091)

许及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鲍融州病足叩谒适遇孝若示融州菊诗和篇次韵呈

不见融州夏涉秋,居然款对豁羁愁。

犹存尊足怜同病,不系虚舟任打头。

久待一州当敛惠,终烦诸野要营求。

我今不啻便应足,独恨于君百未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晚过岭学祠

老成凋谢我才来,后有千秋亦足哀。

盛雨断樽陈发酵,覆茅中霤坏生苔。

不奇天下殚残尽,独对林花寂寞开。

孤抱向人无可说,晚祠香火自萦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白石榴

花开水晶瓶,叶排青琐窗。

枝红立白帜,蝶阵垂翅降。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江]韵

跋宋朝老再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吾乡说三宋,伯也抱奇伟。

太学三十年,不作举子语。

晚当拜特恩,青衫送还官。

开口论世事,有舌不可扪。

吾皇开寿域,汪濊泽万国。

勉公俯而就,如女有正色。

翻然感际会,千载今一时。

谁欤俾宿留,再和归来辞。

渊明归有田,公归徒四壁。

姑奉祝融祠,胜煮南山石。

公乎未得第,我辈惭登科。

空飧了无补,奈此归来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