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春日的宁静与怀旧之情。开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两句,通过对骏马和莺鸟鸣叫的声音描写,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骏马在春日里依旧活力四射,而莺鸟的歌声则是春意盎然时的伴奏。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两句,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别离"一词暗示着季节更替带来的不舍,而"惊节换"则是对时光易逝的一种惊叹,"聪慧与谁论"则是在问自己这些智慧和感慨与谁分享。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两句,通过涧水的清澈、山道的寂静以及柴门与老树构成的村落景象,进一步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里的"涧水"和"空山道"都是自然界的宁静写照,而"柴门老树村"则是人间的寂寞之处。
最后,“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忆渠愁"指的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愁绪,而"只睡"则是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唯一安慰,"炙背俯晴轩"则是在形容一种无奈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怀。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郑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
石影衔珠阁,泉声带玉琴。
风杉曾曙倚,云峤忆春临。
万里沧浪外,龙蛇只自深。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