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无咎张文潜同校名臣事迹因赠

画省深沉天上居,道貌日与尘客疏。

天公恐我太寂寞,更遣两仙同校书。

名臣已去骑箕尾,尚有规模在新史。

浩然初若泛沧溟,目眩形劳安得止。

兴亡治乱略可知,两公少壮方施为。

斋房比邻数相就,听公清谈胜饮酒。

形式: 古风

翻译

身居皇宫深处如天宫,每日与世俗之人渐行渐远。
上天怕我太过孤寂,特地派遣两位仙人陪伴读书。
昔日名臣已逝去,但他们的风范仍留在新的史册中。
起初志向宏大如泛舟大海,然而身心疲惫,如何能停歇。
国家兴衰、治乱之道大致可理解,这两位先生年轻时已有所作为。
他们常来书斋做邻居,聆听先生们的高论胜过饮酒之乐。

注释

画省:皇宫禁地。
尘客:世俗之人。
天公:对上天的尊称。
校书:读书或修订书籍。
名臣:有名望的大臣。
新史:新的历史记载。
沧溟:大海。
目眩:眼睛发花。
形劳:身体劳累。
施为:行动和作为。
斋房:书房或静室。
清谈:高雅的谈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高洁生活,诗人似乎居住在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远离尘嚣。"画省深沉天上居,道貌日与尘客疏"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以及他渴望精神上的自由和纯净。

接着,"天公恐我太寂寞,更遣两仙同校书"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宁静,他似乎获得了某种神圣力量的眷顾,即便是孤独,也有超自然的存在来陪伴他,这里的“两仙”可能象征着精神上的伙伴或引导者。

"名臣已去骑箕尾,尚有规模在新史"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那些已经逝去的伟大人物的缅怀。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贡献将会被后世记载。

"浩然初若泛沧溟,目眩形劳安得止"则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外界事务带来的劳顿,但他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静和停歇。

"兴亡治乱略可知,两公少壮方施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社会治乱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年轻时就有所作为的人物的赞赏。

最后,"斋房比邻数相就,听公清谈胜饮酒"则是对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的描绘,那里有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欢聚,诗人通过聆听高尚的谈话来获得快乐,这比喝酒更为愉悦。

整首诗通过对超然生活的描写、历史传统的尊重,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留题揽秀亭

平生爱湓浦,亦复思匡庐。

恨无谢公屐,日与佳景疏。

兹岩特旷快,一览已有馀。

骤雨过轩槛,清风来绮疏。

因怀骑鲸客,更欲凌空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留赠上官常用

河梁欲上手重携,冷语南湖百尺堤。

看即青云开羽翼,莫羞黄绶走尘泥。

文章炳蔚元摛凤,铓刃纵横暂割鸡。

欲识长官清净意,高堂双宇揭曹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秘阁观唐法帖呈同舍诸公

雍熙真人金丹成,骑龙逍遥上太清。

一时文物甚炳焕,至今高阁留峥嵘。

道山不为人间设,千秋长镇白玉京。

蓬莱诸仙当閒暇,相邀初作升天行。

宫殿相望金碧动,觚棱半引霄汉明。

锵金宝钥端门辟,四坐光芒炫奎壁。

换鹅何处得遗踪,临水当年应尽墨。

波澜入唐仍浩瀚,追蹑馀尘犹十百。

味入啖蔗真渐佳,力未半途多自画。

万物莫如观所聚,我生强半初相识。

相期更乘飞云来,琪花为盘霞为杯,咽味沆瀣临丹台。

兴尽翩然欲归去,从此心骨无尘埃。

形式: 古风

途中大热

促促客行远,悠悠山路长。

南归当六月,复值此骄阳。

祝融秉炎火,清晓升扶桑。

流焰锻地精,兀兀驰涧冈。

篮舆如入焙,坐席似探汤。

睛瞳熨不醒,背汗雨洋洋。

否闷几至死,忍渴尚傍徨。

愿借万里云,蔚蔚排穹苍。

护彼三足乌,潜行天中央。

继之以冷风,淅淅吹衣裳。

岂独一身轻,与物共清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