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愈后前往田间劳作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人生哲理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久知耕也馁”,开篇即道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即使是辛勤耕耘,也可能面临饥饿的风险,体现了对农民生活不易的深切同情。“谁信病非贫”,接着诗人反问,指出疾病并非真正的贫穷,暗含着对社会上对疾病和贫困认知的反思,强调精神层面的富足同样重要。
“去日殊可惜,临风始欠伸”,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珍惜与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在微风中伸个懒腰的动作,既展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也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因循成漫叟,栖泊分流人”,这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自己成为“漫叟”(闲散之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对自由自在、随性而为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栖泊分流人”也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过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斸得卷施草,持将寄所亲”,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从田间挖得卷施草(一种常见的野菜),准备送给亲人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关爱,也象征着劳动成果与分享的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诗人从病痛中恢复,回归自然与劳动的过程,蕴含了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