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其二)

万顷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屿思悠悠。

黄公所隐知何地,贺监宜归乞此洲。

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

举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问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无边的月光浩渺不减,花影竹林中思绪飘荡。
黄公隐居之地究竟在何处,贺监应归还,只求这片水洲。
美好的夜晚以午夜为最,今年秋天最喜欢的是中秋。
举杯共饮,仿佛与月光同吸,仰望青天,能向它发问吗?

注释

万顷:形容面积广大,此处指广阔的水面。
花汀:长满花草的水边。
黄公:泛指历史上某位隐士。
贺监:贺知章,唐代诗人,曾有‘归田’之志。
良夜:美好的夜晚。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酒露:比喻月光如酒般清亮。
仰面:抬头向上看。
青天:晴朗无云的天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一个秋夜中的情景描绘和内心感受。

"万顷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屿思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月光如水,无边际的景象。蟾光指的是明亮的月光,它覆盖着广阔的土地却没有尽头。而“花汀竹屿”则是指诗人所处的环境,花开在岸边,竹生长在小岛上,这里充满了自然之美。诗人的思绪悠长,可能是在享受这宁静的夜晚,也可能是在思考着某些事情。

"黄公所隐知何地,贺监宜归乞此洲。"

这两句中,“黄公”可能是指古代的隐士或有道德之人,他们选择隐居以逃避世俗的纷扰。而“贺监宜归乞此洲”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贺监(可能是朋友或者同僚)能够回归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来。

"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

这里强调的是夜晚最美好的时刻是在午夜,而今年的秋天特别喜欢中秋节。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举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问不。"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享受着这宁静夜晚,他举起酒杯与露水和明亮的月光共饮。在仰望苍穹的天空时,诗人发出疑问,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询问的吗?这里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以及自然界深层次的问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美景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赏,以及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其一)

碧沚堂前瞰水官,只应唤作玉壶看。

颇闻秩秩玳筵展,莫遣匆匆银烛残。

酒付别肠宁怕窄,诗由广舌不忧乾。

老夫孤坐三更月,欲往从之良独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晓儿辈

诸儿怜我太焦熬,我把真机告汝曹。

外白内黄常抱守,出朱入墨任纷挠。

治齐固有曹参逸,理蜀宁无诸葛劳。

毕竟食焉而怠事,天刑人祸恐难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爱山台

直殿风流间世才,乞恩监郡筑高台。

杖游便觉开怀抱,石甃何须辟草莱。

奎壁九重文运焕,烟峦千里画图开。

爱山必欲斯民爱,沛泽行看早晚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真如劝农二首(其二)

百尺高桥镇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犹。

新杨受日春无际,宿麦翻云岁有瘳。

鹰隼图南天外意,江山绕北望中愁。

世事难知人易老,一杯聊复寄沈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