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儿辈

诸儿怜我太焦熬,我把真机告汝曹。

外白内黄常抱守,出朱入墨任纷挠。

治齐固有曹参逸,理蜀宁无诸葛劳。

毕竟食焉而怠事,天刑人祸恐难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孩子们都怜悯我太过疲惫,我就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你们。
外表看似平静内心焦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都坚守原则。
治理国家即使有曹参那样的悠闲,管理蜀地难道诸葛亮就不需要辛劳吗?
终究是享受安逸而荒废职责,天罚人祸恐怕难以逃脱。

注释

诸儿:孩子们。
怜:怜悯。
太焦熬:太过疲惫。
汝曹:你们。
外白内黄:外表平静内心焦虑。
抱守:坚守。
出朱入墨:无论外界变化。
纷挠:混乱。
治齐:治理国家。
曹参逸:曹参的悠闲(曹参以无为而治著称)。
理蜀:管理蜀地。
诸葛劳:诸葛亮的辛劳。
食焉:享受安逸。
怠事:荒废职责。
天刑:天罚。
人祸:人祸。
恐难逃:恐怕难以逃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晓儿辈》。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养蚕之事进行隐喻,表达了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关心与期望。

"诸儿怜我太焦熬,我把真机告汝曹。" 这两句是说孩子们对父母的劳苦感到怜悯,而诗人则将真正的教导告诉了他们。这里“焦熬”指的是辛勤养蚕的艰难过程,象征着教育子女的不易;“真机”则是正确的教诲。

"外白内黄常抱守,出朱入墨任纷挠。"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养蚕的场景,同时也隐喻着对孩子的培育和教育。外表纯白、内部黄色的蚕茧需要长时间的护理,这里象征着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呵护与指导。而“出朱入墨”则意味着从红笔(朱)到黑墨,可能暗指学习和写作的过程。

"治齐固有曹参逸,理蜀宁无诸葛劳。" 这两句通过历史上的两个例子来表达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希望。曹操治理齐国时,能够发现并重用贤才如曹参;而刘备入蜀时,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国泰民安。这两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在这里被用来比喻孩子们将来的成就。

"毕竟食焉而怠事,天刑人祸恐难逃。"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孩子未来可能面临困境的一种担忧。即使养蚕过程中投入极大的努力,但最终若是懈怠,可能会遭遇自然的惩罚或不可预料的人祸。

整首诗通过对养蚕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绘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以及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深切期望。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爱山台

直殿风流间世才,乞恩监郡筑高台。

杖游便觉开怀抱,石甃何须辟草莱。

奎壁九重文运焕,烟峦千里画图开。

爱山必欲斯民爱,沛泽行看早晚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真如劝农二首(其二)

百尺高桥镇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犹。

新杨受日春无际,宿麦翻云岁有瘳。

鹰隼图南天外意,江山绕北望中愁。

世事难知人易老,一杯聊复寄沈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真如劝农二首(其一)

圣主垂衣坐九重,不才假守劝农功。

周家永命由忠厚,汤后存心在困穷。

安得田租成岁减,且将人事兆年丰。

守宰监州民最近,相期清白绍家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通州道中

万雉参差云雾开,四千里外客重来。

平冈日出车牛喘,古道尘飞驿骑回。

白玉至今传楚璞,黄金自古说燕台。

高楼红旆应如昨,莫遣新杯到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