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孝义冠乡闾,门多长者车。

岁收千顷稻,家贮一楼书。

待客开新酒,留僧煮嫩蔬。

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他的孝顺和义举在乡间首屈一指,门前常有德高望重的人驾车来访。
每年丰收千顷稻谷,家中仓库堆满书籍。
他热情款待客人,打开新酿的美酒,为僧人烹煮新鲜蔬菜。
由于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他没有空闲时间去拜访山中的隐居之所。

注释

孝义:孝顺与仁义。
冠:位居第一。
乡闾:乡里。
门:门口。
长者:年长有威望的人。
岁收:每年的收获。
千顷:大片土地。
稻:稻谷。
楼书:藏书丰富,形容藏书之多。
待客:招待客人。
新酒:新酿的酒。
嫩蔬:新鲜的蔬菜。
三公:古代高级官员的通称。
老且病:年老且体弱。
暇:空闲时间。
访:拜访。
山居:山中隐居之处。

鉴赏

诗人以轻松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孝义冠乡闾"一句,表明诗人对一个充满孝道和正义之风的村庄的赞美,而这份尊贵并非来源于权力或富贵,反而是通过文雅的方式体现,如同门前长者车马盈门,显然这些长者不是官宦,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

"门多长者车"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氛围,长者的到来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和谐。紧接着的"岁收千顷稻,家贮一楼书"则描绘出一个富足而有文化积淀的家庭形象,千顷之稻代表了丰饶的生活,而"一楼书"则是对知识与学问的追求。这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是古代士人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续写道"待客开新酒,留僧煮嫩蔬",展现了主人公对待客人的热情,以及与佛教僧侣和谐相处的情景。新酿的美酒和清淡可口的嫩菜,是诗人善意邀请宾朋,共同享受这份平静生活的写照。

最后两句"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则透露出一丝悲凉。三公,即古代对官至宰相或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者其亲朋好友,既已年迈体弱,又患有疾病,因此无法去拜访那远处山中的隐逸之士。这不仅是对身体衰老无力的一种无奈,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事的淡泊和对自然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理想化的乡村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于知识、友谊与自然之美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赠贾黄中

七岁神童古所难,贾家门户有衣冠。

十人科第排头上,五部经书诵舌端。

见榜不知名字贵,登筵未识管弦欢。

从今稳上青云去,万里谁能测羽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赠襄阳妓

岘山亭畔红妆女,小笔香笺善赋诗。

颜貌共推倾国色,篇章皆是断肠辞。

便牵魂梦从今日,得见婵娟在几时。

千里关河万重意,夜深无睡暗寻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攀和嘉篇

小亭愁坐对残阳,梧叶翻阶片片黄。

老去只添新怅望,病馀无复旧欢狂。

四时奔速都如电,两鬓凋疏总作霜。

看取衰容今若此,有何情绪听宫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御书飞白玉堂之署四字颁赐禁苑今悬挂已毕辄述恶诗一章用歌盛事

玉堂四字重千金,宸翰亲挥赐禁林。

地望转从今日贵,君恩无似此时深。

宴回上苑花初发,麻就中宵月未沈。

衣惹御香拖瑞锦,笔宣皇泽洒春霖。

院门不许闲人入,仙境宁教外事侵。

我直承明踰二纪,临川实动羡鱼心。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