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万间室

少陵老翁饿濒死,意欲大庇天下人。

一椽茆屋不足蔽风雨,安得万间之厦盖覆四海赤子同欣欣。

言狂意广不量力,至今世俗闻者交笑嗔。

侯城小儒愚独甚,不敢嗔笑谓公之意厚且真。

古来致乱皆有因,大臣固位谨持禄,其计止为安一身。

高车大纛耀侈富,子女玉帛骄里邻。

安危得失百不知,更僣膏腴便利田宅遗子孙。

生灵穷苦堕沟渎,寒士困悴无衣绅。

彼也珍羞绮席,歌舞燕乐穷朝昏。

老翁哀痛实为此,熟视鄙夫憸子辟之犬鼠加冠巾。

曰我得志有不为,嫉邪愤世欲救其弊忘贱贫。

至今巳阅八百岁,知翁之意世独少,蹈翁所恶常纷纷。

侯城子,为是惧,人受天地中,何以不与禽兽草木为等伦。

一心运万化,五性涵义仁。

下?后土所不能,上赞皇天之阙燮,调寒暑,抚五辰。

大禹疏百川,伊周综理礼乐政教与世为陶钧。

孔子孟轲不得位,著书明道亦与治水拯世之功均。

吾为孔子徒,忍汩流俗同沉沦。

故题一室曰万间,坐觉宇宙亭毒气势皆前陈。

身贱不敢论政教,誓将修复孔业为世开昏嚚。

室中左右列古书,亦有诸史所笔志义之士忠良臣。

关有子厚,洛有伯淳,群公近出皆凤麟。

美哉子厚,西铭之说何谆谆。

吾恐当时亦感悲叹意,故立此论可与日月同光新。

为君不知此,无以建皇极,为臣不知此,无以康兆民。

愿写此书千万卷,洗濯鄙胸与私智,使知林林之众,皆吾共出而同娠。

视之不至越与秦,尽变呻吟愁叹之俗,若去寒冱逢阳春。

小儒不惜独困处此室,作为雅颂歌圣神,再见中国大治同周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万间室》,由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恢复儒家道德和政治秩序的强烈愿望。

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位老翁(可能象征着作者自己)在贫困中挣扎,却心怀大志,想要庇护天下苍生。他渴望建造万间房屋,让所有百姓都能得到庇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然而,这种宏大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被世人嘲笑,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理想主义者的误解和不理解。

接着,诗中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奢侈生活与底层百姓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权力和财富如何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公。作者批评了那些只顾个人利益的大臣,他们通过权势和财富维持自己的地位,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安危。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理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拯救社会于水火之中。他引用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大禹、伊尹、周公、孔子和孟子等,强调了他们的贡献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自称为孔子的弟子,决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守正道。

最后,作者提出要撰写大量书籍,传播儒家思想,以净化人心,改变社会风气。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无论是作为君主还是臣民,都应该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民众的福祉。诗中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408)

方孝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字:希直
  • 号:逊志
  • 籍贯:宁海
  • 生卒年:1357—1402年7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沧州趣为台城赵生孝礼题

少年负奇志,味道轻神仙。

缚虎千仞崖,斩蛟万里川。

东指扶桑西月窟,以手扪天问天阙。

醉中欲夺羲和鞭,驱策六龙下溟渤。

岁华忽复晚,奇功竟无成。

耻作楚狂人,甘为鲁诸生。

俯首蓬屋中,被褐勘六经。

忧多发白早,触事万感盈。

拟从安期辈,采药游蓬瀛。

蓬瀛群仙别来久,闻知掉头还拍手。

世上忧劳早巳知,身后功名复何有。

弃我如敝屣,不肯相攀援。

登高发长啸,目送白鹤归三山。

我友王子乔,示予海峤图。

孤峰拔出数千尺,丹光云彩交模糊。

下临无地,上极无天。

沤波浩荡望不极,恍若巨鳌掀舞势与元气同回旋。

金银宫阙隐倒景,翠绡绛节在眼前。

对此惬心赏,便欲乘风与俱往。

恨乏同心人,临?独惆怅。赵生天资妙,访我东海头。

清谈雄辨有仙趣,坐觉毛骨寒飕飕。

生方读书取青紫,我巳屏迹栖林丘。

他年谢事倘相会,与尔共作蓬瀛游。

形式: 古风

许氏龟岩行

宁海许子名续字士成,年踰三十事母以孝称。

士成六岁失严父,母氏褓抱避乱慈溪城。

于时鲸鲵奋掷东海沸,红尘满天波血腥。

流离异乡几寒暑,慈母守义志节如霜明,盗平归来闾里惊。

母能爱子复善教,纺绩衣食使入庠序拜揖从先生。

所学在大伦,耻以文艺鸣。

家居近市母不乐,又为迎至龟岩之下养且耕。

儿壮母发白,诸孙长大能扶王母行。

士成岁时奉觞为母寿,蹁跹拜舞同孩婴。

食有黍稻殽有牲,母氏感旧涕泣难为情。

士成念母守节苦,身贱莫达天子廷。

每为乡闾道母事,辞旨悽咽弗忍听。

县令不之察,郡守不为闻,朝家有命谁能旌,悲哉士成之恨何由平。

嗟嗟今之人,岂无高车大马垂华缨。

推恩及父母,丘垄沾光荣。

立身奉法不能谨,虽有恩宠无由承。

身死污辱增,宗族愧丑父,不愿以为子弟,不硕以为兄。

孰若士成隐居不仕,行修于家驰令名。

龟岩土,厚且沃,龟岩水,甘且清。

龟岩之人谁与许子京,许子之贤母所令。

乡人祝许氏,母子年百龄。

母为人妇法,子为事亲之准绳。

嘉尔母子孝且贞,龟岩之高与天俱不倾。

乐哉士成配岩永久流芳声。

形式: 古风

蜀道易

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

陆有重岩峻岭万仞镵天之剑阁,水有砅雷掣电悬流怒吼之江关。

自昔相戒不敢至,胡为乎今人操舟抺马夕往而朝还。

大圣建皇极,王道坦坦如弦直。

西有雕题金齿之夷,北有毡裘椎䯻之貊。

东南大海际天地,岛居洲聚千万国。

莫不奉琛执䞇效朝贡,春秋使者来接迹。

何况川蜀处华夏,贤王于此开寿域。

播以仁风,沾以义泽。家和人?,櫜兵敛革。

豺狼变化作驺虞,蛇虺消藏同蜥蜴。

凿山焚荒秽,略水铲崖石。

帆樯屝履任所往,宛若宇宙重开辟。

美哉蜀道之易有如此,四方行旅络绎来游西览德。

成都万室,比屋如云。桑麻蔽原野,鸡犬声相闻。

文翁之化,孔明之仁。严郑之节,杨马之文。

遗风渐被比邹鲁,士行贤哲方回参。

方今况有贤圣君,大开学馆论典坟,坐令政化希华勋。

徵贤一诏到岩穴,咄尔四方之士孰不争先而骏奔。

王道有通塞,蜀道无古今。

至险不在山与水,只在国政并人心。

六朝五季时,王路嗟陆沉。

遂令三代民,尽为兽与禽。

当时岂惟蜀道难,八荒之内皆晦阴。

戎夷杂寇盗,干戈密如林。

今逢天子圣,贤王之德世所钦。

文教洽飞动,风俗无邪淫。

孱夫弱妇怀千金,悍吏熟视不敢侵。

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山高江水深。

形式: 古风

为玉泉山人题

天池直接扶桑东,百川委会来无穷。

两崖为门障海口,大江中流潮汐通。

丰山横鹜东奔放,浪啮沙崖穿玲珑。

翠凤飞来白银阙,金鳌涌出金莲宫。

天台赤城此磅礴,间气往往生英雄。

鸿儒硕士世不乏,神灵秀异天所钟。

玉泉山人独嗜古,食贫力土专而工。

结庐椒江望蓬岛,坐看海气浮青红。

含嚼英华嗽芳润,吐纳光景嘘长虹。

群仙窈窕罗几席,洪波浩瀚涵心胸。

蕞尔一乡不满意,邈焉四海将奚从。

日披黄卷对贤圣,上并周孔齐羲农。

国风雅颂导于正,典谟训诰操瘚中。

权谋智术竞趋利,玄谈清议咸归空。

濂洛崛起树名教,千载道学开盲聋。

仁义行师佐伊吕,礼乐出治登夔龙。

拯救生民布仁化,此心烱烱今昔同。

食息梦寐若见之,上下议论相磨砻。

论交岂止一世士,直追三代还淳风。

屈伸去就随所遇,仕止进退皆从容。

某山某水吾钓游,归来旧隐巢云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