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香山静宜园的宁静与雅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绿树、白玉台、蕙兰、茉莉花、流水、凉风以及泉石等自然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通过“绿树成帷白玉台”开篇,展现了园中景物的层次感和美感。接着,“每从疏隙见崔嵬”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视觉角度的变化,使得读者仿佛能透过树木的缝隙,远眺到高耸的山峰,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意境。
“蕙兰草是三湘佩,茉莉花原六月梅”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蕙兰和茉莉花分别比作三湘之地的佩饰和六月的梅花,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也增添了诗的意蕴,暗示着园中植物的珍贵与独特。
“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则进一步深化了静谧的主题,通过“幽籁”和“水动”的对比,以及“尘心”与“凉来”的关联,表达了在喧嚣尘世之外,静心聆听自然之音,能够带来心灵的清凉与宁静。
最后,“梨园小部翻嫌闹,此处惟应泉石陪”两句,以梨园的热闹反衬静宜园的宁静,强调了这里只有清泉和岩石才是最合适的伴侣,进一步突出了园中环境的清幽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园林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