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其三)和向芗林木犀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空中呈露。

不坠凡花数。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清如许。

醉看歌舞。同在高寒处。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翻译

请问嫦娥,当初是谁种下了婆娑树?它在天空中展现。
它不是凡间的花朵,数量稀少。却钟爱于芗林,仿佛住在月宫一般。如此清雅。
在醉意中欣赏歌舞,我们都在这高洁寒冷的地方共处。

注释

婆娑树:形容树木姿态优美,枝叶繁茂。
凡花:指世间普通的花朵。
芗林:可能指香气浓郁的树林,也可能暗指仙境。
蟾宫:月亮上的宫殿,常用来象征仙境。
清如许:形容事物非常清雅。
歌舞:娱乐活动,此处可能指人间的欢宴。
高寒处:指月宫或高洁之地,暗示远离尘世。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杨无咎的《点绛唇·其三》中的一段,和向芗林木犀。通过这几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超脱与淡泊之情怀。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两句,以月宫中的嫦娥为话题,提出了一个虚构的问题。这里的“婆娑树”可能指的是月中的一种神奇的植物,或许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物。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也反映出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空中呈露。不坠凡花数。”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婆娑树”的独特和高洁。它不像普通的花朵随风飘落,而是悬挂在空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诗人表达了对“芗林”的偏爱,这里的“芗林”可能指的是竹林或其他类似的自然景物。通过将其与月宫中的“蟾宫”相比较,诗人暗示自己对于这种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归属感。

“清如许。醉看歌舞。”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清如许”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而“醉看歌舞”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观看世间的繁华,也只是一种超然的欣赏,没有尘世的情感牵扯。

“同在高寒处。”这句强调了诗人与月宫嫦娥共享的孤独与清冷,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和寄托。

总体来说,这段词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中所获得的心灵宁静与满足。

收录诗词(173)

杨无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字:无咎
  • 籍贯:自号逃禅老
  • 生卒年:1097~1171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其七)

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月明风露。

平地神仙数。准拟归来,移近东家住。应相许。

为君起舞。直到高寒处。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一)紫苏熟水

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姊夫屡鼠。

笑听殊方语。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春风路。

梦寻何处。门掩桃花雨。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

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

何似今宵意。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歌筵起。

绛纱影里。应有吟鞭坠。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赵育才席上用东坡韵赠歌者

小阁清幽,胆瓶高插梅千朵。主宾欢坐。

不速还容我。换羽移宫,绝唱谁能和。伊知么。

暂听些个。已觉丝成裹。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