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其五)

烹鲜知政理,履豨识民心。

土壤分南北,诗书亘古今。

遐方犹战伐,癃老正呻吟。

三尺焦桐在,烦公发至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俞德邻所作的《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其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友人刘伯宣即将赴任松江府的深切关怀与勉励。

首句“烹鲜知政理”,以烹饪美食来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国家需要细致入微、讲究方法。接着“履豨识民心”一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了解民众的心声,强调了体察民情的重要性。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刘伯宣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的期待。

“土壤分南北,诗书亘古今”两句,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指出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诗书则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连贯性。这不仅是对刘伯宣个人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其在不同环境下处理政务、传播文化能力的期许。

“遐方犹战伐,癃老正呻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刘伯宣作为地方官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提醒。

最后,“三尺焦桐在,烦公发至音”一句,以琴喻官,希望刘伯宣能像琴师一样,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奏出和谐社会的乐章。这里的“三尺焦桐”指的是古琴,暗示了刘伯宣作为地方官员,应如琴师般调和各方,化解矛盾,为百姓谋福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勉励与期待,展现了作者对政治治理、文化传承、民生疾苦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82)

俞德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籍贯:自号太玉山
  • 生卒年:1232~1293

相关古诗词

次韵崔郎中游西湖

万顷湖光一苇杭,画桥横接旧堤长。

松环九里烟云湿,梅压孤山水月香。

梵宇琳宫增突兀,铜驼金谷自凄凉。

悲吟一夜头添雪,惭愧崔鸿在洛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范仲山以涧谷居自号为赋二首(其一)

山林朝市两相忘,寂寂幽居兴味长。

雨过竹侵书帙净,风轻花落砚池香。

三杯卯酒醉未醉,一枕午窗凉更凉。

人境结庐元不俗,渊明何必定柴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范仲山以涧谷居自号为赋二首(其二)

丘壑中间著幼舆,何如此地卜幽居。

棋声夜静客饮酒,花影昼閒儿读书。

尘世覆蕉多得鹿,痴人缘木更求鱼。

先生梦觉浑无事,一笑浮云指太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山房遣兴

三径岚烟护碧苔,地无高下总栽梅。

花随流水绕除去,云共好山排闼来。

月冷蛙声諠鼓吹,风清蜃气耸楼台。

过逢况有侯芭在,白首玄经未足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