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俞德邻所作的《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其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友人刘伯宣即将赴任松江府的深切关怀与勉励。
首句“烹鲜知政理”,以烹饪美食来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国家需要细致入微、讲究方法。接着“履豨识民心”一句,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了解民众的心声,强调了体察民情的重要性。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刘伯宣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的期待。
“土壤分南北,诗书亘古今”两句,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指出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诗书则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连贯性。这不仅是对刘伯宣个人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其在不同环境下处理政务、传播文化能力的期许。
“遐方犹战伐,癃老正呻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刘伯宣作为地方官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提醒。
最后,“三尺焦桐在,烦公发至音”一句,以琴喻官,希望刘伯宣能像琴师一样,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奏出和谐社会的乐章。这里的“三尺焦桐”指的是古琴,暗示了刘伯宣作为地方官员,应如琴师般调和各方,化解矛盾,为百姓谋福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勉励与期待,展现了作者对政治治理、文化传承、民生疾苦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