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
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
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公明的作品,名为《中庸》。从内容来看,诗人在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认为这种平和、适中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不需要过分追求胜解或奇特。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中庸”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它不追求过度的成功或者解释,而这种平实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就。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这里描绘了一种宁静、清新的自然景象,“卓卓”形容山峰的高耸,“孤峰”则表达了它的独立与超脱;“明明”则是对小溪流水声音的描述,而“百草”则代表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宁静的生活境界。
最后两句,“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即使放弃了对声色世界的追求,但那些追求本身也可能变得如同失去了感官的人一样,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中庸”概念的探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平衡生活、超脱世俗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不详
孤芳照寒水,婉娩自幽闲。
万木碧无色,一花红独殷。
秋莲多绿子,晚槿亦朱颜。
却笑渊明宅,于今五柳残。
虚窗桂子打风声,夜酌沉沉夜气清。
三十年间不须说,可堪相照发星星。
测测日西去,去来无尽时。
百年无半在,一事更何为。
草屋倚寒木,疏梅横短篱。
直能捐世虑,何处不忘归。
明星落深水,晚电起孤云。
去去风前棹,迢迢竹外村。
山回依草驿,岸落出芦根。
亲月照人冷,今宵清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