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

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

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要理解中庸的真谛,中庸其实并不平凡。
不需要追求绝对的胜利答案,这样就已经是特殊的成就。
高耸的山峰上,明亮的百草丛中。
如果能放下声色之欲,那么对声色的感受反而会变得盲目或失聪。

注释

要:关键。
识:理解。
中庸:折中、适度之道。
庸:平常、普通。
义:意义、道理。
乃是:就是。
不须:不必。
胜解:绝对正确的解答。
只此:仅仅这个。
奇功:特殊功绩。
卓卓:高耸的样子。
孤峰:独立的山峰。
明明:明亮清晰。
百草:各种草木。
声色:声音和色彩,泛指欲望。
舍:放弃。
却:反而。
盲聋:失去感知或听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公明的作品,名为《中庸》。从内容来看,诗人在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认为这种平和、适中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不需要过分追求胜解或奇特。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中庸”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它不追求过度的成功或者解释,而这种平实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就。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这里描绘了一种宁静、清新的自然景象,“卓卓”形容山峰的高耸,“孤峰”则表达了它的独立与超脱;“明明”则是对小溪流水声音的描述,而“百草”则代表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宁静的生活境界。

最后两句,“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即使放弃了对声色世界的追求,但那些追求本身也可能变得如同失去了感官的人一样,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中庸”概念的探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平衡生活、超脱世俗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6)

李公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木芙蓉

孤芳照寒水,婉娩自幽闲。

万木碧无色,一花红独殷。

秋莲多绿子,晚槿亦朱颜。

却笑渊明宅,于今五柳残。

形式: 五言律诗

遇故人

虚窗桂子打风声,夜酌沉沉夜气清。

三十年间不须说,可堪相照发星星。

形式: 七言绝句

漫作(其一)

测测日西去,去来无尽时。

百年无半在,一事更何为。

草屋倚寒木,疏梅横短篱。

直能捐世虑,何处不忘归。

形式: 五言律诗

题曹坑铺

明星落深水,晚电起孤云。

去去风前棹,迢迢竹外村。

山回依草驿,岸落出芦根。

亲月照人冷,今宵清梦魂。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