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其四)和韵

大不逾粟许,飘散人间,直恁清烈。

管领芳樽,底事不渠屑。

中夜庭前,小山丛畔,韵度从来别。

那更今年,留连秋色,将傍菊月。

堪羡纱窗,胆瓶斜浸,浅酌低讴,人花双洁。

恼杀多情,一见一回悦。

生怕朝来,梧桐过雨,把花神摧折。

倩取骚人,黄香作传,笔未宜绝。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鉴赏

这首诗名为《醉蓬莱(其四)和韵》,出自北宋诗人李曾伯之手。全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语言华丽,意境幽深,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追忆。

"大不逾粟许,飘散人间,直恁清烈。" 这四句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操,它如同轻薄的粟米,飘散在人间,却又保持着一种直接而清廉的品格。

"管领芳樽,底事不渠屑。" 管弦、乐器与美酒相结合,表达了对生活中那些精致、细腻之物的喜爱,而“底事不渠屑”则表现了一种从容不迫、无牵无挂的心态。

"中夜庭前,小山丛畔,韵度从来别。" 这里描写了一个深夜的庭院场景,小丘相连,形成一道独特的韵味,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那更今年,留连秋色,将傍菊月。" 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想要与秋天的景色和明月相伴的愿望。

"堪羡纱窗,胆瓶斜浸,浅酌低讴,人花双洁。"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幽雅的室内生活图景:轻纱的窗棂、斜倾的酒瓶,以及浅尝美酒时的低声吟唱,都显得格外清净,人与花朵同样纯洁无暇。

"恼杀多情,一见一回悦。" 诗中流露出对过往情感的怀念,每一次相遇都带来不舍和欢喜。

"生怕朝来,梧桐过雨, 把花神摧折。" 这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以及在风雨中花朵被摧残的心痛。

"倩取骚人,黄香作传,笔未宜绝。" 最后几句诗写出了对古代文人骚客(即骚体诗人的简称)的向往,以及希望用黄梅的香气作为传递文化的媒介,笔下不应中断。

整首诗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过往美好的留恋。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醉蓬莱(其一)癸丑寿吕马帅

问金城方略,数十年来,谁堪称许。

万福威名,草木识淮浦。

西顾天长,中流地重,著此巨鳌柱。

见说棋边,风声鹤唳,胆落胡虏。

老子家声,六韬亲授,渭水归来,非熊非虎。

江汉滔滔,建大将旗鼓。

弧矢开祥,节旄迎渥,勋业纪盟府。

好对芳天,莺花未老,金樽频举。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醉蓬莱(其二)书院延桂有集,不及与

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犹有英烈。

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比众芳殊别。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宜露宜月。

身在山中,名香天下,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

绿绮窗前,乌云鬓侧,休为玉人折。

剩赋新词,满倾佳醑,为成三绝。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糖多令/唐多令.庚戌六月赴荆阃,宿江亭

枫荻响飕飕。长江六月秋。二十年、重到沙头。

城郭人民那似旧,曾识面、两三鸥。落日且登楼。

英雄休涕流。望黄旗、王气东浮。

借问烟芜苍莽处,还莫是、古襄州。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句(其三)

能张吾军从古少,差强人意似君无。

形式: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