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吟(其二)

神仙爱楼居,亦复喜峭僻。

辰阳山水窟,上古断人迹。

仙者忘其名,于此结灵宅。

下映百丈潭,上接千仞壁。

朝服砂五色,暮食芧三脊。

潭中白龙子,时时受馀液。

不知几千载,仙眷有分析。

广构嵌穴閒,几至无剩隙。

此时盘瓠氏,子孙正昌炽。

名山出帝赐,荒岩任游息。

一朝惊见人,奔赴急欲齰。

泅水不没鼻,踏崖如履席。

乱厹污石花,吠声入空碧。

仙者谓行乎,群犬势已逼。

宝剑不及携,丹经不及匿。

举室尽飞升,诸物弃狼籍。

白龙起相从,猝上误触石。

尺木为所伤,乾死挂崭崱。

元精死不泯,一线透岩石。

君看斗壁上,遗迹尚历历。

曼衍作歌诗,因之寄桑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与人间交汇的奇幻景象。诗人以神仙居住的楼居为引,展开了一段关于辰阳山水的神秘叙述。神仙们选择在峭壁深潭间建造居所,远离尘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穿着五色的朝服,食用三脊的果实,与潭中的白龙共享天地间的灵气。

诗中提到,神仙们在此地已经生活了数千年,他们的后代繁盛昌盛。名山大川被帝王赐予,荒凉的岩石成为他们自由游憩的场所。然而,当人类突然闯入这片仙境时,神仙们不得不迅速撤离,甚至来不及带走自己的宝剑和藏匿的丹药。整个家族在瞬间飞升,遗留下一片狼藉。

在这场意外中,白龙也参与了这场逃亡,但不慎触碰岩石,导致它受伤死亡。它的遗体挂在峭壁之上,成为后人见证这一事件的唯一证据。诗人在最后感叹,即使时间流逝,那片斗壁上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仙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关系。它不仅是一次对神秘世界的探索,也是对生命、自然和时间深刻思考的体现。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雪中度吴桥至郡黉

止觉百无路,来循夫子墙。

问门迷入径,冒雪立平冈。

流水去不息,此身行若忘。

谯楼灯火见,独自下苍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晨出乐蒙,冒雪至郡,次东坡江上值雪诗韵,寄唐生

乐蒙城下碑负龟,破晓扪读了不知。

冻雨濛濛苦无笠,半日扑面风逆吹。

近午雪作如撒粟,顷刻集遍眉与髭。

枯林沙沙蚕餐叶,浅水索索冰溜澌。

田家尽为二麦喜,大泞可堪行者危。

里程诧见几新墐,亦有僵倒命若丝。

行商早宿释荷担,野店闭门无所为。

最有移民可怜悯,十十五五相携持。

涕垂入口不得试,齿牙?㾕风战肌。

壮男忍负头上女,少妇就乳担中儿。

老翁病妪呻且走,欲至他国知何时。

尔守尔令宁见此,深堂密室方垂帏。

羊羔酒香紫驼熟,房中美人争献姿。

盐絮尖叉自矜饰,亲谀幕赞纷淋漓。

乐者自乐苦自苦,何由画此陈丹墀。

我今冻馁亦交迫,破帽遮首单衣披。

腊尽不归饱妻子,荒山足茧愁奔驰。

平生大言不自赧,岂料皆成无当卮。

入城耿耿卧不寐,民生家计愁心随。

唐生卧雪秪不见,见我此吟当和之。

形式: 古风

追寄莫五北上

重安汀前雪映天,知君此时到其閒。

两夫舁之担一肩,荒荒瑟瑟山复山。

子行十日我西还,播城雪夜雨似绵。

以吾念子衣枕寒,知子于吾亦悬悬。

人事乖迕堪浩叹,隔六十里乃天渊。

旧约送子意颇繁,既去矣复从何言。

少年科第世俗便,一日声名即圣贤。

子兮织锦古斑斑,媚世复解渲牡丹。

又始弱冠谁不妍,金门玉堂无子艰。

念我才具未老坚,论献远愧晁贾班。

折腰屈膝又所难,自计岂能事上官。

虽云汝坟迫周磐,密缝之心亦可怜。

取彼偿此心已酸,况又未操必得权。

吾以此乃今闭关,纵有贵命宁弃捐。

父母俱存兄弟全,痴儿问字妻纺棉。

讵免身劳心以安,但无远别吾终焉。

子今偕计趋春官,历鍊骏骨阅山川。

河声岳色浩漫漫,吞纳胸中同郁盘。

独慨宿学近颇悭,罕聚辇毂散若烟。

阮程二老海内观,子往谒之问渊源,必有告子乎勉旃。

高堂虽老健加餐,长昆弱弟善承颜。

及兹馀晖快著鞭,木天固有君旧毡。

然止藉此为亲欢,得意慎勿受所牵。

明年驰传归白田,阿爷携子笑欲颠。

阿娘抚子衣锦鲜,孺人见子屏风边。

我从山中系行缠,秋堂与子对床眠。

听子闻见胜今年,作诗一笑随风传。

形式: 古风

适滇却寄子行子俞两弟

冠鸡非难得,惟独见钟爱。

踽踽白兔子,吾思何能贷。

日者昔语我,子限一星带。

看来两不育,此语信蓍蔡。

念我门祚薄,麟凤非所载。

或者瘠土中,独苗可望大。

今来不吾教,渠母料能代。

但恐性一伤,稍大便难差。

端须提宗印,使之自小佩。

上称宣尼说,下称程朱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