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其四十七)

承平无事上元节,丝竹歌声更互发。

自从雨后最晴明,不似往年今岁别。

死来无意在遨游,常愧三光明皎洁。

千门万户乐喧喧,就中年少无暂歇。

天街红燄布群星,晃炀人间斗明月。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太平盛世的元宵节,音乐和歌声交织回荡。
自从雨过天晴,格外明亮,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
我已无心再游玩,常常感到惭愧,因为光明皎洁的月亮如此美丽。
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尤其年轻人没有片刻停歇。
天街上灯火通明,如同繁星点点,与人间的明月争辉。

注释

承平:太平盛世。
无事:没有战乱或灾害。
上元节:元宵节。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歌声:歌唱的声音。
自从:从那以来。
雨后:雨过之后。
晴明:天气晴朗。
不似:不像。
往年:以往的节日。
今岁:今年。
死来:死后。
无意:没有心思。
遨游:游历、游玩。
三光:日月星,泛指自然界的光明。
皎洁:明亮洁白。
千门万户:形容众多的房屋。
乐喧喧:欢乐的喧闹声。
年少:年轻人。
暂歇:短暂的休息。
天街:京城的街道。
红燄:红色的火焰,指灯笼。
群星:众多的星星。
晃炀:闪烁的样子。
斗明月:与明月争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上元节(即元宵节,中国传统的灯节)庆祝的情景。开篇“承平无事上元节”与“丝竹歌声更互发”,就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和平时期的节日气氛,其中音乐与歌声交织,充满了喜悦之情。

紧接着,“自从雨后最晴明,不似往年今岁别”,诗人通过对比往年与今年的不同,突出了今年上元节之后天气格外晴朗的特点。这样的比较不仅增添了一份新鲜感,也让庆祝活动显得更加特别。

然而,在“死来无意在遨游,常愧三光明皎洁”这两句中,诗人流露出一丝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情怀。"死"此处可能指的是对物欲的放弃,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死亡。"三光"通常指日月星,这里代表了自然界最纯洁的元素,诗人感到自己不如这些自然之物那样明净。

接下来的“千门万户乐喧喧,就中年少无暂歇”则回到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庆中,而年轻人更是整日整夜地参与其中,不愿意有片刻的休息。

最后,“天街红燄布群星,晃炀人间斗明月”用了更加绚丽的笔触来描写夜空中的景象。"天街"指的是星辰构成的天幕,而"红燄"则是对灯火或烟花的形容,它们与繁星点缀,共同装饰着夜晚的天际。最后一句,则将明亮的月亮与其它光源相比较,突出了那夜晚最为耀眼的存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上元节盛况,更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展开了一场文化、哲学甚至宇宙观的交响。

收录诗词(520)

赵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缘识(其二十五)

如水澹交疏,寻思道更殊。

乖张颠覆易,知己便相于。

路坦如平掌,风传语不书。

烟霄明月静,负志话清虚。

形式: 五言律诗

缘识(其六)

月光红燄影参差,九衢丽景意蹰踟。

车马往来珠无碍,几人相逐几人随。

天河夜静色如银,半拥红街半拥春。

山高市邑弦管处,烛残露显伴香尘。

传更漏唱欲将催,百万灯花燄里开。

醉酒狂歌家家客,行坐欢如莫自裁。

去年今夕一般游,桂树蟾宫慢攲楼。

更深渐觉寒气冷,云摇五色顺情流。

形式: 古风

缘识(其十)

无为本从清静出,知之修鍊皆寂默。

大道玄门几百般,不拘东西及南北。

观其形貌款共语,风云可变龙与虎。

灵源欲访不曾闲,捉得之时为伴侣。

日有魂,月有魄,业累袪除离死厄。

十二时中可逍遥,五行造化人岂测。

也曾嗔,也曾笑,世间心为求诸要。

长生之法在目前,天门地户无颠倒。

形式: 古风

缘识(其二)

自家未达莫来看,解者众生真是汉。

世涂烦恼一齐休,修取菩提心不乱。

天觉因明凡圣同,苦空圆满光不散。

含识缘中晓了难,爱河须渡达彼岸。

我见人见众生见,菩萨行持终不惮。

离贪嗔,绝情欲,定相安然无反覆。

从头法归镇长开,郁郁黄花生翠竹。

天高地广遍周游,十方妙色能照烛。

七宝山高三界中,拔去浮云沈水渌。

离他一念是因缘,珍重贤圣皆知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