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采桑子》由叶恭绰创作于清末至近现代初,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哀愁的画面。
“重门一掩经年静”,开篇即以“重门”、“经年”点明时间与空间的静谧,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环境的封闭,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氛围。“闲煞秋千”,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寂静,秋千闲置未动,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平淡。
“今日桥边”,转折点出现,视线从室内转向室外,桥边成为新的观察点。这里的“今日”与“去年”形成对比,暗示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预示着情感的变化。
“一样春寒似去年”,春寒依旧,但心境已不同。这句话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人物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情境的感慨。
“幽情淡薄浑如絮”,“幽情”指的是深藏心底的情感,这里用“淡薄”来形容,仿佛是随风飘散的柳絮,既轻盈又难以捕捉,象征着情感的微妙与易逝。“休要狂颠”,是对情感的一种自我约束,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放纵或激动,保持内心的平静。
“重致缠绵”,“重致”意味着再次表达,这里的“缠绵”不仅指情感的深厚,也暗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可能是思念、眷恋或是哀愁。这种情感的反复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不遣杨花近画檐”,以杨花(柳絮)为喻,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回避,不想让它们靠近自己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害怕触及内心的伤痛,或者是对过往的回忆感到无力面对。
整体而言,这首《采桑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和个人情感变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