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䆉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其二)》。诗中,黄庭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宣城的景象,展现了这座古城的风貌和历史韵味。
首句“试说宣城郡”,诗人以一种引导的口吻,邀请听者关注接下来的描述。接着,“晚楼明宛水”描绘了夜晚时分,宣城楼阁倒映在宛水中的明亮景象,流露出宁静而华美的气氛。春日里,“春骑簇昭亭”,昭亭周围簇拥着骑马的人群,显示出城市的活力与热闹。
“䆉稏丰圩户”写的是稻田丰收,农户们的仓库满盈,反映出当地农业的繁荣。“桁杨卧讼庭”则通过描绘横木堆积的法庭静寂无声,暗示了社会秩序良好,法律公正。
最后两句,“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诗人提及了东晋名臣谢安曾经在此地的风雅生活,以及这里的文人墨客们时常交换珍贵的书籍,如《换鹅经》,寓意着宣城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情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典故,展示了宣城的自然风光、社会安宁和文化气息,表达了诗人对舅氏赴任宣城的美好祝愿和对宣城人文传统的赞赏。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暑轩无物洗烦蒸,百果凡材得我憎。
藓井筠笼浸苍玉,金盘碧箸荐寒冰。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此理一杯分付与,我思明哲在东陵。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池塘夜雨听鸣蛙,老境侵寻每忆家。
白发生来惊客鬓,黄粱炊熟又春华。
百年不负胶投漆,万事相依葛与瓜。
胜日主人如有酒,犹堪扶病见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