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本质和修行实践的独特见解。诗中批评了那些执着于外在形式和法相的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超越概念和执着的,不应被束缚或误传。
"诸法本来绝待",强调佛法的本性是自在无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或对象。“触目且拘碍”则指出人们往往被眼前的事物所局限,不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接着,诗人提到“断臂觅心”和“求忏罪”的行为,暗示有些人过于追求内心的净化,反而陷入了自我设限的困境。
“无文印子既成,付法传衣厮赖”,暗指传承佛法的形式化,如口头传授和实物象征(如法衣),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依赖。诗人以卢老黄梅禅师为例,讽刺其因过分依赖形式而陷入困境。
“致令……尽作韩獈逐块”,进一步批评那些盲目追求佛法具体表现的人,如同猎犬追逐幻象。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应当超越这些表面现象,回归内在的智慧。
“虽欲扶竖宗乘,奈何东倒西傫”,表达了对宗门衰落的忧虑,指出即使有心复兴佛法,但现状混乱不堪。最后,“子细检点将来,直是令人叵耐”,诗人呼吁人们深入反思,去除对佛法的误解和执着。
诗的结尾,诗人提出“有时静坐思量,就中也有可爱”,表明并非所有追求都是错的,关键在于能否从静心中领悟到佛法的真正价值。通过“深沙共脩罗结亲,金刚与土地指背”,诗人倡导回归佛法的根本,即平等慈悲和无我之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揭示了禅宗对于佛法实践的理解和对世间执着的批判,提倡回归佛法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