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坐久苍苔如见侵,携筇随水就轻阴。
松风自厌滩声小,云影旋移山色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溪边悠然自得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首句“坐久苍苔如见侵”,以“苍苔”为背景,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静谧,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连苍苔都似乎在静静地观察着诗人的一举一动。这里的“如见侵”则赋予了苍苔一种拟人化的动态感,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痕迹。
接着,“携筇随水就轻阴”,诗人手持竹杖,沿着溪流漫步,寻找一片轻柔的树荫。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行动的轨迹,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松风自厌滩声小,云影旋移山色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松风与溪水的声音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松风似乎对潺潺的流水声感到满足,不再寻求更大的声响,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是诗人内心平静、满足心境的投射。同时,云影在山间缓缓移动,使得山色更加深邃,这一动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溪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而深沉。
不详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偶因访客出西城,一色寒芜满意平。
行过溪桥尝脚力,招来野老问山名。
昨朝一叶见秋生,今日千岩万壑清。
欲借西风苏病骨,暂来石上听松声。
草阁垂帘昼掩扉,客来知我出门稀。
鸟鸣淡与人相对,花落方知春已归。
簪花楚楚归宁女,荷锸纷纷上冢人。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