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藏寺次邵半江太守韵

我来华藏游,九秋日维六。

阴云奔碧湍,清风透罗服。

鸢鱼自飞潜,艋艟往频复。

梵宇当翠微,古墓莽山腹。

碑卧王孙草,雷轰存荐福。

俯视凝翠池,幽禽时下沐。

仰瞻蓬莱峰,白云护乔木。

童子汲泉归,煮茗忘仆仆。

携手涉危岩,林深走麚鹿。

笑看风挟涛,帆飞如鸟速。

早知招隐心,宁须窃微禄。

七十二峰头,俱堪醉百斛。

伟哉二邵祠,足音响空谷。

我欲趋从之,驱车不容毂。

同游二三朋,赏心惟我独。

倦来枕云根,松萝作茅屋。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藏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华藏寺的环境描绘得如画一般。

首句“我来华藏游,九秋日维六”,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九秋即秋天的第九个月,维六则可能是指特定的日子或序数,营造出一种特定情境下的游历氛围。接着,“阴云奔碧湍,清风透罗服”两句,通过动态的云与湍流,以及清风穿过的衣裳,展现了秋季华藏寺的清新与宁静。

“鸢鱼自飞潜,艋艟往频复”描绘了天空与水中的自由生灵,鸢鱼在各自的世界里自在活动,而艋艟船则频繁往返,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处。

“梵宇当翠微,古墓莽山腹”两句,将寺庙置于翠绿的山峦之中,古墓则隐匿于山腹,突出了华藏寺的幽静与历史的沉淀。

“碑卧王孙草,雷轰存荐福”描述了碑石被杂草覆盖,雷声轰鸣中仍存有福泽,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力量。

“俯视凝翠池,幽禽时下沐”通过俯瞰清澈的池水,以及偶尔下水沐浴的幽禽,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生机。

“仰瞻蓬莱峰,白云护乔木”则以蓬莱峰与白云、乔木为背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童子汲泉归,煮茗忘仆仆”描绘了童子汲水归来,煮茶时忘却劳顿的情景,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乐趣。

“携手涉危岩,林深走麚鹿”表现了与友人一同冒险探索,深入林间,偶遇野鹿的场景,充满了探险与惊喜。

“笑看风挟涛,帆飞如鸟速”通过风、浪、帆船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速度之美。

“早知招隐心,宁须窃微禄”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追求官职的微薄利益不如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七十二峰头,俱堪醉百斛”则以七十二座山峰,比喻人生的各种经历与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丰富与满足。

“伟哉二邵祠,足音响空谷”赞扬了二邵祠的宏伟与庄严,声音回荡在山谷之中,象征着精神的崇高与深远。

“我欲趋从之,驱车不容毂”表达了诗人想要追随二邵祠的精神,但车辆无法进入的遗憾,暗示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同游二三朋,赏心惟我独”说明了与几位朋友同行,但只有自己能真正体会到这份赏心悦目的快乐。

“倦来枕云根,松萝作茅屋”最后描绘了诗人疲倦时,躺在云层之上,以松树与藤蔓为屋,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华藏寺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与向往。

收录诗词(3)

张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嘉靖八年进士。授萧山知县。擢户科给事中。谏世宗遣郭勋代享太庙,谓“更不亲行,则迹涉怠玩”。帝大怒,执至阙下杖八十,杖折者三。昏死,以良药得苏。削籍,而名震海内。穆宗初,起通政参议,以老致仕。有《张静思文集》

  • 字:舜举
  • 号:静思
  • 籍贯:常州府无锡
  • 生卒年:1494—1568

相关古诗词

雨中同周建岐祝奉宇步秦氏园

新水荡行舟,朦胧云树幽。

诗吟蜡屐雨,竹响画廊秋。

冷艳墙边发,奇香天际流。

园丁何处问,寂寂锁重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运河舟中即事

篷底昏昏蝶梦醒,河流方驶正扬舲。

树遥萦盼烟笼湿,鱼贱争餐水带腥。

魏阙忍忘头半白,吴山将近眼先青。

芒鞋欲踏川原上,孰是江南处士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归家

趱日归来习隐禅,观看蓝沈映云笺。

羞将墨绶铜符梦,搅破苍林白石眠。

梧际鸟吟蝉和语,窗前竹荫月斜穿。

钟山移檄应难到,此地栽花浓欲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沈诚甫兼柬泽源禅师

春山雨后共谁登,酒兴诗豪老更增。

明日杖黎寻惠麓,白云深处有高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