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是清代诗人玄烨所作的一首描绘山海关壮丽景色与军事要塞之重要性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山海关的地理形势、军事防御以及历史地位,展现了其作为边防重镇的独特价值。
首联“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开篇即点明山海关作为边防重地的重要性,以“重关”形容其坚固险要,以“第一”强调其地位之尊崇,同时“扼险”和“倚雄边”形象地描绘了山海关地处险要位置,背靠雄伟的边疆,战略意义非凡。
颔联“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进一步描述山海关的地理环境,将它置于长城与大海之间,展现其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其作为边防要塞的地理位置独特,连接着陆地与海洋,战略价值显著。
颈联“戍歌终岁苦,插羽不时传”则转而描写山海关的军事生活,戍守士兵终年辛苦,战报传递不易,反映了边防将士的艰苦与牺牲,以及战争的残酷。
尾联“作镇隆三辅,征输困百年”指出山海关作为边防重镇,对于保护三辅地区(泛指中原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但长期的战争和征税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体现了诗人对边防与民生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联“笳寒龙塞月,甲冷雉楼烟”以凄凉的边塞景象收尾,通过“笳寒”、“龙塞月”、“甲冷”、“雉楼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肃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海关及其背后历史的感慨与敬畏。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山海关的壮丽景色和军事防御的严谨布局,还蕴含了对边防战士的敬仰、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和平的渴望,是一首兼具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