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汪氏插梅图卷后

插梅元无梅,春风从何来。

菀菀高树起,灿灿繁花开。

向来孤山老,锄云亲自栽。

宁知岁年晚,更受雪霜摧。

用意不食实,无心或成材。

天工未易窥,人力胡为哉。

掩卷既三叹,今古宁独梅。

终恐事偶然,愿君更深培。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原本没有梅花,春风又如何能吹来。
茂盛的高树上,繁花灿烂地盛开。
自古以来,孤山上的老者亲手种下云杉。
谁知到了年终,还要遭受风雪摧残。
用心种植并非为了果实,无心插柳却可能成材。
自然的巧妙难以揣测,人的力量为何存在。
合上书卷感叹多次,古今皆有此梅现象。
我深恐这样的事情只是偶然,希望你更加精心培育。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
从何来:从哪里来。
菀菀:茂盛的样子。
灿灿:灿烂的样子。
孤山:杭州西湖附近的孤山。
锄云:指种树。
岁年晚:年终时节。
雪霜摧:遭受风雪摧残。
用意:用心。
无心:意外。
成材:长成有用的树木。
天工:自然的巧妙。
窥:揣测。
人力:人的力量。
掩卷:合上书卷。
三叹:多次感叹。
宁独梅:难道只有梅花如此。
更深培:更加精心培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黎廷瑞对汪氏插梅图卷的题咏。诗人首先以“插梅元无梅,春风从何来”设问,引发读者对画中梅花如何在无梅的情况下展现出春意的好奇。接着描述了画面中的梅花树生长茂盛,花朵繁多,仿佛孤山老者亲手栽种,经受过风霜的洗礼。

诗人感叹梅花的坚韧与无私,它不求结果实,只为开花,这正是“用意不食实,无心或成材”的写照。他借用自然和人力的对比,指出天工之妙与人力之巧难以揣摩,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赏。最后,诗人感慨世事难料,希望观者能从梅的品性中得到启示,深植其精神,寓意深远。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插梅图卷,寓言人生哲理,体现了宋人崇尚自然、追求品格高尚的审美取向。

收录诗词(295)

黎廷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度宗成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幽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事见本集卷首小传

  • 字:祥仲
  • 籍贯:鄱阳(今江西波阳)
  • 生卒年:1250年~1308年

相关古诗词

题赵氏晓山(其一)

旦气炯清明,曙色淡空净。

悠然见青山,尽见天地性。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敬]韵

题赵氏晓山(其二)

烟云乱昼阴,雨雹交晚风。

道人定眼观,祇与清晓同。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东]韵

赠王秀翁

君挟青囊枕中宝,别我去行千里道。

淮南小山访松桂,湘江极浦寻芳草。

侯王有种从何来,富贵在天非可祷。

倘游海上遇安期,归来遗我如瓜枣。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赠古泉相士

土阶章韶风日美,巢父不听却洗涧中水。

象犀满山珠塞渊,弃不之顾但酌岭外泉。

呜呼千丈之浑泥数斗,一滴清泠空宇宙。

古人今人同此耳与口,古泉眼中见有相似二君不。

我亦有耳但愿听松风,有口只饮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