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其三)

弹琴击剑计全疏,风雪长安不易居。

同里何人杨得意,倦游多病马相如。

诛茅遥想三重屋,烹鲤难逢一纸书。

颇忆少游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感事(其三)》由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首联“弹琴击剑计全疏,风雪长安不易居”,开篇即以“弹琴击剑”这一形象化的动作,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点明了身处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不易。长安,作为古代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挑战并存的生活状态,而“风雪”则增添了一层艰难与冷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苦涩。

颔联“同里何人杨得意,倦游多病马相如”,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汉代文人杨得意和司马相如,前者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侍从,后者则是著名的辞赋家。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在官场或文坛上的孤独与不被赏识之感,同时,“倦游多病”四字,既是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描述,也是对仕途生涯的疲惫与不满的抒发。

颈联“诛茅遥想三重屋,烹鲤难逢一纸书”,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诗人想象着归隐田园的情景,渴望有一处“三重屋”的宁静之所,但现实中却难以寻得一封寄托情感的书信,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与实际境遇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与失落。

尾联“颇忆少游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以“少游”代指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与梦想,表达了对过去简单纯粹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复杂多变世界的反思。诗人希望不要像骑着慢步的马一样,过于拘泥于乡间小道,意味着他渴望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条通向内心平静的道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

收录诗词(288)

张问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字:仲冶
  • 生卒年:1764—1814

相关古诗词

感事(其四)

螳黠蝉痴亦怆神,几曾世网罩天麟。

惊心万事无长局,弹指千年似隔晨。

壮岁何功诗送日,名场未脱墨磨人。

他时好约游仙客,星满寒毡礼玉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作家书

情话忽在喉,欲言人万里。

何以达余亲,惟凭书一纸。

低头拈秃笔,絮语不启齿。

喜怒呈心颜,讯述杂彼此。

如挥七弦琴,其音俱在指。

声飞入蓬荜,俨若吾归矣。

开缄恍面谈,琐屑过文史。

小弟听或騃,老婢闻而喜。

言之不见人,聆者先以视。

遂使孤客叹,洒然盈众耳。

伊谁创此术,缩地差足拟。

用以画羁愁,万金真可抵。

古人重骨肉,后人重朝市。

但愿名利生,不畏别离死。

我生岂大愚,胡为亦若是。

风雪满都城,惊寒常夜起。

妻孥谁在眼,独咳昏灯里。

偶闻征雁鸣,急欲觅双鲤。

披裘拂长笺,指僵书愈驶。

结念绕庭闱,馀情忆桑梓。

嗟予对床人,庶免呼庚癸。

心长目苦眩,语乱复且俚。

邻鸡忽唱晨,刺刺犹未已。

瘦僮俨蹲鸱,咍台睡正美。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望家书

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

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

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

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

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

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

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

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

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祠灶日

黔突知何日,饥驱笑此身。

加餐谁劝客,就热久因人。

旅食糊余口,行厨报尔神。

还山当辟谷,三叹撤劳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