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家书

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

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

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

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

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

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

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

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

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望家书》,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诗中以远行之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将游子对家书的渴望比作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形象地描绘了游子内心的急切与渴望。接着,“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急切之情,仿佛游子的心如同飞驰的骏马,无法控制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奔去。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一句,诗人感叹自己与亲人分别已有五年之久,仅能通过“分袂”(即分别)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接下来,“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则描述了诗人再次踏上远行之路,形单影只,仿佛失去了依靠,孤独而飘忽。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表明诗人虽然在外奔波多年,但偶尔也能获得一些成就,如科举中的功名。然而,“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则揭示了即使在短暂的成就面前,诗人内心依然挂念着家乡和劳苦的生活。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描绘了年末时节,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家书来缓解心中的愁绪,寄托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说明长时间没有收到家书,使得诗人更加焦虑不安。“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写出了诗人深夜听到敲门声时的惊喜与激动,以及对早些时候关闭门户的后悔。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表现了诗人听到可能的消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描绘了诗人打开窗户后,面对的是一片空旷与寂静,只有晨星闪烁。

最后,“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对比了富足之家的团圆与贫困之人离散的常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则以书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情感的坚持,认为即便是虚假的文字也无法替代真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收录诗词(288)

张问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字:仲冶
  • 生卒年:1764—1814

相关古诗词

祠灶日

黔突知何日,饥驱笑此身。

加餐谁劝客,就热久因人。

旅食糊余口,行厨报尔神。

还山当辟谷,三叹撤劳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戊申除夕

还乡待明年,饯岁惟欲速。

耳闻腊鼓鸣,心已复邦族。

土风重守岁,红炉暖茅屋。

阑底腊猪肥,瓮中家酿熟。

承欢聚庭帏,属餍到僮仆。

巷北闻呼卢,市南或徵逐。

灯火乱前街,儿童欢似鹿。

邑小人声杂,达晨不肯宿。

萧然坐孤馆,骨肉谁在目。

遥知天则同,可叹地难缩。

薄醉早登床,人海惊我独。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己酉元日

东风还向客边生,不断天街爆竹声。

羁旅顿忘新岁乐,团栾偏触故乡情。

百年似梦浑难说,一第如棋亦偶赢。

差喜远人游上国,也随衢巷贺王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人日偶作

南船北马尽饥疲,皮骨空存病不支。

总为啖名亲笔墨,未能知命乱蓍龟。

疏于骨肉无天趣,尝尽艰难好酒悲。

便拟从今研《易》象,中年学道已嫌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