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卢母黄太孺人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她的贤良声誉被众人推崇,府君在学术领域是乡里的导师。
贫困中他们同甘共苦度日,微弱的萤火陪伴着她教子读书。
过去他们贫穷时,粗茶淡饭度过了许多时光,如今子孙已出人头地。
卢母的哀荣令人感叹,何需他人在墓碑上刻字铭记。

注释

太孺:对年长女性的尊称。
府君:古代对地方官员的称呼。
经学:儒家经典学问。
里人师:乡里的学问之师。
牛衣:粗布衣,象征贫寒生活。
偕老:共同度过晚年。
课儿:教导孩子学习。
畴昔:往昔,过去。
黄齑:腌菜,代指艰苦生活。
百瓮:形容数量多,形容贫穷。
丹桂:比喻高官显位或优秀人才。
双枝:两个或以上,这里指子孙成才。
乌虖:表示惊叹或感慨。
卢母:对母亲的尊称。
哀荣:荣耀和哀痛交织,指生死离别后的荣耀。
墓上碑:墓碑上的铭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为悼念已故的卢母黄太孺而作。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这一句点出卢母黄太孺的美德与学问,她不仅被人们广泛赞誉,而且在家中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老师形象。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场景,通过“牛衣”、“萤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卢母黄太孺对后代教育的关心。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事物更新的感慨。黄齑(古代量器)与丹桂(桂花),一则是过去,一则是现在,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卢母黄太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于不需要刻石立碑来彰显其荣耀的态度。这体现了古代尊重先人的传统观念,即便是平凡的人物,也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

这首诗通过对卢母黄太孺生前的形象与品格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于德行高尚者的一种尊崇态度。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挽去华主簿侄二首(其二)

子美尤称位,昌黎若惜滂。

色空融佛性,冰炭置吾肠。

未审生何国,犹疑在我傍。

一条胜谢傅,老不废期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挽去华主簿侄二首(其一)

汝是家珍宝,虹光贯夜窗。

友生垫巾慕,才子树旗降。

颜氏应难两,黄香未易双。

向来有椽笔,老去付谁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挽史馆资政木石尤公三首(其三)

历代名书画,中原古鼎彝。

不教萧翼看,常怕米颠知。

此物空盈笈,何人与掌匙。

贵无它嗜好,焉用太清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挽史馆资政木石尤公三首(其二)

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