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诸贤发策未央宫,独得菑川一老翁。

曲学暮年终汉相,高谈平日漫周公。

君今壮岁收科第,我欲它时看事功。

闻说慨然真有意,赠行聊似古人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各位贤才在未央宫展示才华,唯独有一位菑川的老翁与众不同。
他精通曲艺,晚年成为汉朝丞相,平日里高谈阔论,却无实际作为,如同闲聊的周公。
你现在正值壮年,收获了科举功名,而我期待将来能见到你的实际成就。
听说你对此感慨万分,真心实意,送行之时的赠言就像古人的风范。

注释

诸贤:各位贤才。
发策:展示才华。
未央宫:汉代宫殿。
独得:唯独。
菑川:地名,这里指老翁的故乡。
一老翁:一位老人。
曲学:精通曲艺。
暮年:晚年。
终汉相:成为汉朝丞相。
漫周公:如同闲聊的周公,比喻空谈。
壮岁:壮年。
收科第:收获科举功名。
它时:将来。
事功:实际成就。
慨然:感慨万分。
赠行:送行。
聊似:犹如。
古人风:古人的风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陈舜俞制科东归》。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陈舜俞参加科举考试并获成功后东归的祝贺之情,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与期许。

"诸贤发策未央宫,独得菑川一老翁。" 这两句描绘了科场中的盛况,其中“诸贤”指参加考试的士子,“发策”是指考官出题考试,而诗人却独自一人在菑川(今山东境内)获得了成功,显得与众不同。

"曲学暮年终汉相,高谈平日漫周公。"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豪和怀旧之情。“曲学”可能是指自己对经典的研究,“暮年终汉相”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古代汉朝大臣的向往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高谈平日漫周公”则是在回忆过去与朋友们讨论国家大事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抱负。

"君今壮岁收科第,我欲它时看事功。" 这两句表达了对陈舜俞的祝福,希望他在壮年之际能够取得学术上的成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期待,希望能有所作为。

"闻说慨然真有意,赠行聊似古人风。"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听到朋友将要东归的消息时的感慨,以及送给他一些像古人那样的礼物,以示友情的深厚。

整首诗不仅是对陈舜俞的祝贺,也是王安石个人情感与政治抱负的体现,展现了诗人的学识、胸怀和对朋友深沉的情谊。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叔康侍御

诏取名郎入宪台,此时方急济时才。

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

白笔岂知权可畏,皂囊还请上亲开。

伫闻谠论能医国,飞报频随驿骑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周仲章使君

看君东下霅溪船,回首纷纷已五年。

簪笔少留吾所望,剖符轻去此何缘。

高麾行路穿秦树,骏马归时著蜀鞭。

子墨文章应满箧,承明宣室正详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庞签判

北都两去不辞勤,仕路论材况出群。

一相开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

清谈犹得当时事,遗爱应从此日闻。

我忆荆溪山最乐,看君摩翮上青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明州王大卿

大历才臣有此州,昆云今驾鹿轓游。

从来所至邦人喜,真复能分圣主忧。

千里封疆何足治,一时名迹故应留。

属城旧吏虽疲懒,尚可挥毫敌李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