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四首(其三)

秦皇灭诸儒,若人媚幽独。

偶来得名山,依山结茅屋。

希声陶淳风,无意蕲绝俗。

儿孙日以远,几见碧桃熟。

渔郎从何来,延缘寒溪绿。

兹游窥天秘,平生未经目。

颇见有此容,父老邀我宿。

清谈略晋魏,世路嗟翻覆。

淹留信可乐,离念苦羁束。

幡然理回棹,瑟瑟风吹足。

往来记行迹,溪路三四曲。

机心不自閟,何事惊麋鹿。

回首不逢人,白云渺空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名山中结庐而居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外界的偶然相遇和交流。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秦皇灭诸儒,若人媚幽独”借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追求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敬仰。接着,“偶来得名山,依山结茅屋”描绘了隐士在名山中寻得一处静谧之所,建造茅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

“希声陶淳风,无意蕲绝俗”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儿孙日以远,几见碧桃熟”通过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暗示了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寂寞。

“渔郎从何来,延缘寒溪绿”引入了一个偶然的外来者,与隐士之间的交流,为原本宁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兹游窥天秘,平生未经目”表达了这次相遇对于隐士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让他得以窥见天地间的奥秘。

“颇见有此容,父老邀我宿”展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与隐士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清谈略晋魏,世路嗟翻覆”通过与村民的交谈,隐士反思了外界的复杂多变,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淹留信可乐,离念苦羁束”表达了隐士在山中停留的快乐与对外界束缚的厌倦。“幡然理回棹,瑟瑟风吹足”则是隐士决定离开,返回现实世界的场景,既有不舍也有释然。“往来记行迹,溪路三四曲”记录了隐士在山中的行踪,以及与外界的短暂接触。

最后,“机心不自閟,何事惊麋鹿”表达了隐士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回首不逢人,白云渺空谷”则以景结情,隐喻了隐士在离开后,与外界的联系逐渐模糊,仿佛融入了自然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思,体现了宋末元初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钱王守凫墩在临安道左

山下灯龛挂纸钱,水杨墩上草芊绵。

高人不要金丸用,买得三吴八十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杂兴

世奕奔趋若决河,谁将独力障颓波。

指衣太守存唐苦,循发将军负汉多。

薜芷不芳甘自变,白圭有玷尚堪磨。

是非勿与时人说,为就重华述《九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卢明之开垆

懒作西风汗漫游,归谋诸妇此淹留。

采花墩近初成酒,种秫田多早带秋。

燕颔已空西塞梦,犊裈莫遣远山愁。

沧江留得偏醒客,袖手时凭百尺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无愁潭

酌我无愁酒,歌我无愁诗。

朅来无愁潭上弄明月,漱涤万虑清肝脾。

平生蓄积总开豁,便欲遗世超希夷。

持杯试问此潭水,昔来何处今何之。

覆船山高寒岌嶪,玉泉飞下东天池。

分流一泻数百里,直抵绝壑潴清漪。

镜平百丈洞无底,其下深黑蟠蛟螭。

幽兰薜芷乱洲渚,倒影寒浸枯松枝。

千回万折流到海,波涛喷薄孤城危。

潮生水满潮退涸,蓬莱清浅倏改移。

此愁与水两无尽,昔人已去今人悲。

君不见莫愁山下春水长,画船鼍鼓相追随。

淡烟芳草望不断,石城荒废留空陂。

不如此潭只在山水窟,纵有奇胜无人知。

何曾红粉照清泚,但有欸乃渔翁词。

一声歌断暮山碧,秋风两鬓寒飔飔。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