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崔御史绿筠轩内种植的十亩湘筠竹林,竹林茂密,翠绿苍劲,竹梢几乎触及屋檐。诗人以“森森苍玉”形容竹子的繁茂与色泽,生动形象。他强调竹子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远的意义——竹竿不可轻易弃于江海,暗示竹子应有更崇高的用途,最终能吸引凤凰来栖息,象征着竹子的高洁品质和吉祥寓意。
诗中提到竹叶如锦,偶尔会飘落至低矮的栏杆上,而绿荫则全天候守护着吟唱的场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诗人将淇园(古代著名的竹林)与绿筠轩相提并论,通过“淇园只在轩窗外”的描述,表达了对绿筠轩内外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绿筠轩如同淇园一般,拥有着清幽雅致的自然风光。
最后,“怪底霜台六月寒”一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对绿筠轩环境独特之感的惊讶,即使在炎热的六月,这里依然保持着清凉的气息,进一步突出了竹林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绿筠轩的喜爱之情。整首诗通过对竹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