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

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

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

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

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

非因驰照远,谁复认池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诗人独自起身,追寻月光与晨星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美丽。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听觉(蟋蟀的鸣叫)、视觉(海棠花的半开)、触觉(秋衫被露水打湿)和想象(流萤与电影般的光影),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略带凉意的氛围。

首联“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以动态的视角展开,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穿越夜色,追寻那明亮的月光与初现的晨星。这种孤独而坚定的探索,既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颔联“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则将焦点转向了自然界的声音与形态。蟋蟀的低吟与海棠花的半开,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循环。

颈联“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进一步深化了夜色的凉意与环境的静谧。秋衫被露水打湿,团扇上沾满了青苔,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尾联“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以动态的场景结束,流萤的飞舞与电影般的光影在窗户上映现,既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象征着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一联巧妙地回应了首联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生命瞬间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与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楼上倚声图

夏居舫,秋居楼,月华只来楼上头。

吹琼箫,续羌笛,梧叶秋飘古墙隙。

梧飘一叶笛一声,声迟声疾已五更。

秋花如烟隔墙里,石上听歌人未起。

形式: 古风

道士家看菊

道人半岁不出门,种得阶前一畦菊。

菊枯望雨无消息,日致城西水三斛。

百钱买水宁忍饥,花开道士已典衣。

我笑琳宫狂道士,看菊朝饥还饮水。

形式: 古风

十月六日同朱大桂芳孙大星衍城南晚步

十日五日一出游,原上草木初辞秋。

惜哉岁歉寡欢思,且觅二子吟穷愁。

市中扰扰无百家,落日鼓已鸣官衙。

饥民入市竞挐攫,野店插竹凭拦遮。

故人住近宫墙左,破壁经时有烟火。

吏病无能索市租,客来聊复供山果。

芒鞋日晚踏市尘,城上月出光愁人。

斜阳欲没尚未没,照曜树顶栖鸟嗔。

城南城北荒途永,城里蓬蒿余百顷。

桧柏难寻隐士坛,辘轳已断仙人井。

前时一雨润麦田,短麦稍喜抽平阡。

已看黄口竭樵采,忍听白发谈丰年。

道旁一辈还相告,曰昨征西捷书到。

百斛襄船米禁开,征人失喜居人噪。

我今作客虽一方,百里尚得称吾乡。

眼中见此谁得忍,树赤无皮石无粉。

形式: 古风

自元符宫上大茅峰憩晓霞阁

申旦不复眠,视此崖上月。

初阳尚未升,了了见仙阙。

冥濛松树外,复见一星没。

楼北客尚眠,楼西窗已豁。

蓝舆顾不至,久待意郁勃。

二里抵一泉,流清鉴毛发。

延回积千转,磊磊出山骨。

原野何郁迂,阴云气飘忽。

层楼自孤迥,毁壁尚高揭。

原田间山麓,百复不居一。

岁歉民气怒,山行寡完褐。

犁锄复群聚,草树经㔉掘。

野雉不敢飞,穷搜入狐窟。

疲踪愿登阁,幽想已入樾。

曾言富仙酿,斟酌苦易竭。

亦感生计微,年荒未收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