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其一)

风吹六十二年春,又见阳和一夜新。

兴废亲更三国事,死生暗易万城人。

种花纵好谁同赏,置酒良难自惯贫。

今独身为本宗长,思兄临节倍悲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经历了六十二年的风风雨雨,又迎来了阳春一夜的新生。
历史兴衰亲历三国变迁,生死交错中无数人生无常。
即使种植的花再美,又有谁与我一同欣赏?设宴虽好,贫困的生活使我难以习惯。
如今我独自一人作为家族之长,思念兄长在节日之际倍感悲伤。

注释

六十二年:形容时间长久。
阳和:温暖的春天。
兴废:兴盛衰落。
三国事:指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变迁。
万城人:形容众多的人。
种花:比喻美好的事物。
置酒:设宴。
自惯贫:习惯于贫困的生活。
本宗长:家族的主要负责人。
思兄:怀念兄弟。
倍悲辛:加倍的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其一》。诗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

"风吹六十二年春,又见阳和一夜新。"

这两句诗描绘了时间流转与自然更迭的景象,"六十二年"暗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宿命观念,而"阳和一夜新"则表现出季节更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兴废亲更三国事,死生暗易万城人。"

这里诗人借古代三国的兴衰更替,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的生命如同过眼云烟,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哲思。

"种花纵好谁同赏,置酒良难自惯贫。"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物是人非的情怀。他种植的花朵虽美,却无人共享;而置备的美酒,也因贫困无法自得其乐。

"今独身为本宗长,思兄临节倍悲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家族孤独感和对兄弟离别的深切怀念。在特殊的节日里,这种情感被无限放大,显得格外沉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个人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人生无常以及亲情流逝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十五日

倏忽何庸诘,参差未易齐。

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

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

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十一月十五夜

竟与鳏鱼似,无由浊蚁持。

百为元有命,一往复何疑。

残梦终难续,深忧暗自知。

邻雏夜啼急,吾亦忆吾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十一月十四夜听雨为霰听霰为雪久之雪后为骤雨自昏达旦无寐

雨声更霰雪,昏听达清晨。

自笑能吟客,常为不寐人。

絮寒勤拭涕,箦响惧翻身。

苦语知谁会,应堪泣鬼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十一月初八日观雨

重阳晴过小春天,忽复萧骚雨可怜。

响入竹林全似雪,湿蒸茅舍最宜烟。

战尘洗净无传箭,客路泥深亦著鞭。

三月聚粮岂容易,临风殊觉意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